1 发展中大国新战略贸易观的基本架构 | 第1-28页 |
·战略视角的贸易理论与实践发展态势综述 | 第8-11页 |
·战略模式定位--从自由放任到战略干预 | 第8页 |
·强化战略干预--战略干预在发达国家的实践 | 第8-10页 |
·战略积极导入--战略干预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 | 第10-11页 |
·战略贸易理论的渊源 | 第11-19页 |
·传统保护幼稚工业理论:战略干预思想的历史渊源 | 第11-12页 |
·新贸易理论和战略贸易政策:战略干预思想的形成 | 第12-17页 |
·比较优势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融合:战略干预动因理论的新发展 | 第17-19页 |
·发展中大国新战略贸易观的基本体系 | 第19-28页 |
·几种理论渊源在新战略贸易观中的内在逻辑整合 | 第19-20页 |
·发展中大国新战略贸易观的内涵界定 | 第20-28页 |
2 典型贸易战略模式比较与中国贸易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 | 第28-37页 |
·两种典型贸易战略模式的分析与比较 | 第28-31页 |
·两种贸易发展战略的主要特征比较 | 第28-29页 |
·两种贸易发展战略的优劣分析 | 第29-31页 |
·中国贸易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透析 | 第31-35页 |
·中国贸易发展战略创新的必然性 | 第35-37页 |
·传统贸易发展战略的局限性 | 第35页 |
·国内市场开放与产业发展之间的非均衡性 | 第35页 |
·国际高技术产品贸易与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增长空间的相反性 | 第35-36页 |
·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对贸易的干预和对战略性产业扶持的波及性 | 第36-37页 |
3 中国贸易发展战略调整的约束因素分析 | 第37-51页 |
·战略调整外部环境约束的动态嬗变 | 第37-41页 |
·新世纪之初世界经济总体走势不容乐观,贸易发展环境约束变紧 | 第37页 |
·世界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并呈现新的态势 | 第37-38页 |
·知识经济使贸易要素禀赋的国际差异更加严峻 | 第38-39页 |
·中国加入WTO使国内外竞争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 第39-41页 |
·战略调整内部制约因素的全面探析 | 第41-51页 |
·中国工业化阶段的判断及特征分析 | 第41-47页 |
·中国要素禀赋的国际比较 | 第47-51页 |
4 中国贸易发展战略的调整取向-有管理的自由贸易战略的构建 | 第51-74页 |
·新贸易战略的内涵--有管理的自由贸易模式 | 第51-52页 |
·有管理的自由贸易战略的性质是自由贸易 | 第51页 |
·有管理的自由贸易战略的核心是自由贸易为主低温保护贸易为辅 | 第51-52页 |
·中国贸易战略调整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52-53页 |
·中国经济增长的外向依赖性不宜太高 | 第52-53页 |
·战略选择应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特别是产业结构发展的规律 | 第53页 |
·贸易战略应具有基于资源约束的现实可能性 | 第53页 |
·贸易政策应符合世界贸易发展的制度框架 | 第53页 |
·战略调整重点--扶植幼稚产业,发挥支柱产业的潜在优势,培养主导产业的潜在优势 | 第53-58页 |
·幼稚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关系 | 第53-54页 |
·二十一世纪前10年中国的幼稚产业--汽车、半导体、数控机床 | 第54-57页 |
·传统优势产业、主导产业、高技术新兴产业在竞争优势培养中的逻辑关系 | 第57-58页 |
·新贸易战略行动策略取向 | 第58-74页 |
·针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贸易对策--营造内、外企业间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 | 第58-65页 |
·继续合理规范调整关税结构(“蛇腹式”或“瀑布式”) | 第58-61页 |
·设定适度保护关税水平 | 第61-62页 |
·在WTO允许的范围内采取合理的非关税保护措施 | 第62-63页 |
·科学、灵活、规范、充分运用补贴政策 | 第63-64页 |
·引进外资政策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在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方面要实现动态化一致性 | 第64-65页 |
·多层面打造国际竞争优势的“钻石体系” | 第65-68页 |
·优化生产要素供给结构以改善产业布局 | 第65-67页 |
·强化激励和约束以提高企业层面竞争优势 | 第67-68页 |
·规制环境建设 | 第68-72页 |
·完善竞争规制 | 第68-69页 |
·抓好教育和科技 | 第69-71页 |
·改革投融资体制 | 第71-72页 |
·重组对外经贸管理机构,提升国际宏观调控与微观协调能力 | 第72-74页 |
·加强经济外交 | 第72页 |
·发展和完善市场中介组织 | 第72页 |
·设立政府商务中心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