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视音频信息传输及处理的研究与实现
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网上视音频技术的研究意义 | 第8页 |
·网上视音频技术的概述 | 第8-11页 |
·数据压缩技术概述 | 第9-10页 |
·流媒体技术概述 | 第10页 |
·网络协议 | 第10-11页 |
·论文的安排和研究目标 | 第11-13页 |
第二章 网络传输性能分析 | 第13-23页 |
·概述 | 第13页 |
·多媒体信息传输用网络性能指标 | 第13-16页 |
·吞吐量 | 第13页 |
·传输延时 | 第13-14页 |
·延时抖动 | 第14-15页 |
·错误率 | 第15-16页 |
·网络传输时延的测量方法 | 第16-19页 |
·概述 | 第16页 |
·影响网络传输时延的因素 | 第16-18页 |
·网络传输时延的测量方式 | 第18-19页 |
·试验 | 第19-22页 |
·试验配置 | 第19页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19-22页 |
·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视音频编码技术 | 第23-37页 |
·视频编码概述及发展 | 第23-33页 |
·概述 | 第23页 |
·视频编码技术的发展 | 第23-25页 |
·视频编码方法的分类 | 第25-26页 |
·视频编码标准 | 第26-31页 |
·视频编码新技术展望 | 第31-33页 |
·音频编码技术 | 第33-37页 |
·质量评估方法 | 第34页 |
·技术参数 | 第34-35页 |
·压缩方法概述 | 第35页 |
·各种压缩标准 | 第35-37页 |
第四章 视音频实时数据处理及传输的关键技术 | 第37-52页 |
·多媒体实时数据传输的相关协议 | 第38-44页 |
·RTP协议 | 第38-40页 |
·H.323协议 | 第40-43页 |
·RSVP协议 | 第43页 |
·RSTP协议 | 第43-44页 |
·多媒体同步 | 第44-45页 |
·网络丢包与恢复的探讨与解决 | 第45-52页 |
·发送方的处理措施 | 第45-49页 |
·接收方的处理措施 | 第49-52页 |
第五章 网上视音频处理及传输解决方案 | 第52-75页 |
·视频流内的处理及传输 | 第53-58页 |
·当前应用的分析 | 第53-54页 |
·采用具有差错复原能力的视频压缩与编码技术 | 第54-55页 |
·分层编码与分级传输,并加入优先级控制 | 第55-56页 |
·交互式实时抗误码技术 | 第56-58页 |
·采用动态缓冲体系与多线程处理机制 | 第58页 |
·综合上述思想建立的模型 | 第58-67页 |
·基本传输协议的选取 | 第58页 |
·模型框图描述 | 第58页 |
·上述解决思想与内部的关系 | 第58-59页 |
·具体模型的建立 | 第59-65页 |
·系统延迟讨论 | 第65-67页 |
·项目试验及仿真 | 第67-72页 |
·实验系统的构成 | 第67-71页 |
·使用该模型思想在实际处理中的效果 | 第71-72页 |
·多播处理 | 第72-75页 |
·远程视频网络通信技术方案分析 | 第72页 |
·利用IP多播传输视频的监控系统 | 第72-73页 |
·多播的网络流量控制策略 | 第73-74页 |
·基于Winsock的实现步骤 | 第74页 |
·试验结果讨论 | 第74-75页 |
第六章 视音频处理系统的同步措施 | 第75-88页 |
·媒体流同步的方法 | 第75-76页 |
·多路复用同步技术 | 第75-76页 |
·辅助同步信道方案 | 第76页 |
·时间戳同步技术 | 第76页 |
·同步问题的解决 | 第76-83页 |
·采集同步 | 第77页 |
·发送同步 | 第77-79页 |
·接收同步 | 第79-80页 |
·播放同步 | 第80-83页 |
·反馈机制对同步性的影响 | 第83页 |
·基于动态缓冲提高系统的同步性讨论 | 第83-88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