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 第1-20页 |
一、 选题与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二、 基本研究思路、范围和方法论 | 第13-16页 |
三、 结构安排与基本内容 | 第16-20页 |
第一章 对农村工业的认识 | 第20-30页 |
第一节 农村与农村工业的一般理论 | 第20-23页 |
一、 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 | 第20-22页 |
二、 传统农村手工业与现代农村工业 | 第22-23页 |
第二节 近代以来中国的农村工业 | 第23-30页 |
一、 近代中国的传统农村手工业和现代农村工业 | 第23-25页 |
二、 新中国的现代农村工业 | 第25-30页 |
第二章 “大跃进”时期的农村工业实践及相关理论(1958-1960年 | 第30-45页 |
第一节 毛泽东对人民公社和社办工业的设想 | 第30-34页 |
一、 合作社合并为大社的背景 | 第30-31页 |
二、 毛泽东提倡办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 | 第31-34页 |
第二节 社办工业的大发展与发展中的问题 | 第34-36页 |
一、 社办工业的来源 | 第34-35页 |
二、 社办工业的成就及问题 | 第35-36页 |
第三节 中央领导对人民公社、社办工业的评价 | 第36-39页 |
一、 毛泽东的看法 | 第36-37页 |
二、 刘少奇的评论 | 第37-38页 |
三、 彭德怀对“左”倾错误的认识 | 第38-39页 |
第四节 理论界对人民公社和社办工业的讨论 | 第39-45页 |
一、 对工农商学兵兼营的人民公社的评价 | 第39-41页 |
二、 批判“右倾机会主义”运动中就“小土群”炼钢展开的讨论 | 第41-45页 |
第三章 经济调整期的农村工业及相关理论(1961-1965年 | 第45-52页 |
第一节 “八字方针”和中央对社队工业的关停并转 | 第45-47页 |
一、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 第45-46页 |
二、 中央决定社队一般不办企业 | 第46-47页 |
第二节 刘少奇、毛泽东关于人民公社和社队工业的观点 | 第47-52页 |
一、 刘少奇对社办工业的看法 | 第47-49页 |
二、 毛泽东认为人民公社应大办农业、不应大办工业 | 第49-52页 |
第四章 “文革”时期和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过渡期的农村工业及相关理论(1966-1978年 | 第52-60页 |
第一节 社队工业的状况 | 第52-55页 |
一、 中央对社队工业的规划思路 | 第52-53页 |
二、 社队工业的发展成绩 | 第53-55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第55-60页 |
一、 国家领导人对社队企业的看法 | 第55-56页 |
二、 理论界对社队企业的讨论 | 第56-60页 |
第五章 阴霾散去后的农村工业及相关理论(1979-1983年 | 第60-73页 |
第一节 中央发展社队企业的指导思想 | 第60-61页 |
一、 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两个文件 | 第60-61页 |
二、 加强对社队企业管理的一系列规定 | 第61页 |
第二节 对社队企业的整顿 | 第61-63页 |
一、 中央决定对社队企业进行整顿 | 第61-62页 |
二、 夹缝中求生存的社队工业 | 第62-63页 |
第三节 理论界的相关争论 | 第63-73页 |
一、 如何看待社队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 第63-64页 |
二、 社队企业的发展原则 | 第64-66页 |
三、 对社队企业实行承包责任制的讨论 | 第66-68页 |
四、 对社队企业与农工商综合经营的讨论 | 第68-69页 |
五、 对社队企业中的不正之风的讨论 | 第69-73页 |
第六章 异军突起和治理整顿阶段的农村工业及相关理论(1984-1991年 | 第73-94页 |
第一节 乡镇工业从高速发展到整顿提高 | 第73-75页 |
一、 乡镇工业的繁荣与体制改革(1984-1988年 | 第73-74页 |
二、 整顿提高阶段的乡镇工业(1989-1991年 | 第74-75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第75-94页 |
一、 乡镇企业崛起的动因 | 第75-76页 |
二、 乡镇企业的作用 | 第76-78页 |
三、 发展乡镇企业的意义 | 第78-80页 |
四、 乡镇企业的“以工补农”问题 | 第80-82页 |
五、 乡镇企业、小城镇与中国的城市化道路 | 第82-85页 |
六、 温州模式研究的兴起 | 第85-87页 |
七、 乡镇企业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 第87-94页 |
第七章 在改革大潮中高速前进的农村工业及相关理论(1992-1996年 | 第94-110页 |
第一节 乡镇工业的成就与问题 | 第94-96页 |
一、 辉煌的成绩 | 第94-95页 |
二、 乡镇工业高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95-96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第96-110页 |
一、 对乡镇企业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讨论 | 第96-97页 |
二、 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的同构性问题 | 第97-99页 |
三、 乡镇集体企业的产权结构与高效率 | 第99-103页 |
四、 苏南模式的改革问题 | 第103-106页 |
五、 对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理论探讨 | 第106-110页 |
第八章 调整升级阶段的农村工业及相关理论(1997年—2002年 | 第110-132页 |
第一节 乡镇工业面临机遇与挑战 | 第110-113页 |
一、 进入平稳增长时期后乡镇工业的运行特征 | 第110-112页 |
二、 困难与问题 | 第112-113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第113-132页 |
一、 对乡镇集体企业改制中经营者持大股的讨论 | 第113-116页 |
二、 乡镇企业加小城镇的发展战略讨论 | 第116-119页 |
三、 乡镇企业的集中布局问题 | 第119-122页 |
四、 苏南模式是否终结的讨论 | 第122-125页 |
五、 温州模式:面临的挑战和下一步创新 | 第125-132页 |
结语 | 第132-141页 |
一、 中国农村工业何去何从? | 第132-136页 |
二、 中国的农村工业理论研究亟待深入 | 第136-14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41-148页 |
后记 | 第148-7页 |
论文摘要 | 第7-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