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5页 |
1.1 二层隧道协议 | 第8-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1.2 L2TPv2 | 第10-11页 |
1.1.3 L2TPv3的主要扩展 | 第11-13页 |
1.2 作者的工作及论文结构 | 第13-15页 |
1.2.1 作者的工作 | 第13-14页 |
1.2.2 论文结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L2TPv3协议基本概念及实现的思路 | 第15-22页 |
2.1 L2TPv3协议基本概念 | 第15-17页 |
2.1.1 部分术语定义 | 第15-16页 |
2.1.2 隧道结构 | 第16-17页 |
2.2 L2TPv3 over UDP/IP | 第17-18页 |
2.2.1 L2TP over UDP | 第18页 |
2.2.2 L2TP over IP | 第18页 |
2.3 L2TP协议帧的封装 | 第18页 |
2.4 协议实现思路 | 第18-22页 |
2.4.1 TCP/IP协议栈内部的数据流向分析 | 第19-20页 |
2.4.2 加入L2TP协议后内部数据流向分析 | 第20页 |
2.4.3 实现思路 | 第20-22页 |
第三章 L2TPv3协议分析与设计 | 第22-44页 |
3.1 L2TPv3隧道报文 | 第22-29页 |
3.1.1 控制和数据报文 | 第22-24页 |
3.1.2 L2TP over UDP会话报文格式 | 第24页 |
3.1.3 L2TP over IP会话报文格式 | 第24-25页 |
3.1.4 AVP定义 | 第25-26页 |
3.1.5 强制AVP | 第26页 |
3.1.6 AVP的隐藏 | 第26-28页 |
3.1.7 控制报文类型 | 第28-29页 |
3.2 控制连接 | 第29-35页 |
3.2.1 控制连接管理 | 第29-30页 |
3.2.2 控制信道的动态 | 第30-32页 |
3.2.3 控制连接状态机 | 第32-35页 |
3.3 会话连接 | 第35-42页 |
3.3.1 会话管理 | 第35-37页 |
3.3.2 呼入呼叫状态机 | 第37-39页 |
3.3.3 呼出呼叫状态机 | 第39-42页 |
3.4 L2TP系统总体框架及各功能模块的划分 | 第42-44页 |
3.4.1 L2TP系统总体框架 | 第42页 |
3.4.2 L2TP内核信令层 | 第42页 |
3.4.3 L2TP内核数据层 | 第42页 |
3.4.4 L2TP守护进程(L2TPD) | 第42-44页 |
第四章 L2TPv3协议系统实现 | 第44-56页 |
4.1 概述 | 第44-46页 |
4.1.1 系统开发意义 | 第44页 |
4.1.2 系统实现的支撑环境 | 第44-45页 |
4.1.3 统一建模语言(UML) | 第45-46页 |
4.2 信令层的设计 | 第46-49页 |
4.2.1 信令层模块对象 | 第46-48页 |
4.2.2 信令层模块接口 | 第48-49页 |
4.3 数据层的设计 | 第49-55页 |
4.3.1 数据层模块对象 | 第49-52页 |
4.3.2 数据层模块外部接口 | 第52-55页 |
4.4 L2TPD的设计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协议软件测试 | 第56-62页 |
5.1 单元测试 | 第56-59页 |
5.1.1 单元测试的任务 | 第56-57页 |
5.1.2 单元测试过程 | 第57-58页 |
5.1.3 测试实例 | 第58-59页 |
5.2 集成测试 | 第59-62页 |
5.2.1 L2TP软件系统测试集 | 第59-60页 |
5.2.2 测试实例 | 第60-6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简短的总结 | 第62-63页 |
6.2 展望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