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第一部分 引言 | 第10-34页 |
1 植物抗病基因研究进展 | 第10-28页 |
1.1 植物的抗病机制 | 第10-12页 |
1.2 抗病基因的抗病机理 | 第12-14页 |
1.3 已分离的植物抗病基因及特点 | 第14-17页 |
1.4 植物抗病基因克隆的方法 | 第17-19页 |
1.5 基因组文库的构建 | 第19-24页 |
1.6 cDNA文库的发展和应用 | 第24-28页 |
2 小麦黄矮病的研究进展 | 第28-31页 |
2.1 小麦黄矮病的症状及发病气候条件 | 第29页 |
2.2 黄矮病抗性基因的遗传规律 | 第29页 |
2.3 黄矮病病毒的株系类型 | 第29-30页 |
2.4 小麦黄矮病抗源 | 第30-31页 |
3 立题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31-34页 |
3.1 立题意义 | 第31-33页 |
3.2 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34-91页 |
第一章 小麦黄矮病抗性基因特异分子标记SC-W37的获得 | 第34-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9页 |
1.1 材料 | 第35页 |
1.2 方法 | 第35-39页 |
2 结果 | 第39-41页 |
2.1 小麦SSR引物wms37的扩增 | 第39页 |
2.2 特异扩增带wms37-_(450)的克隆和鉴定 | 第39-40页 |
2.3 序列测定 | 第40页 |
2.4 引物SC-W37的重新设计和扩增 | 第40-41页 |
3 讨论 | 第41-44页 |
第二章 抗黄矮病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系基因组可转化人工染色体(TAC)文库的构建及筛选 | 第44-5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4-49页 |
1.1 材料 | 第44页 |
1.2 方法 | 第44-49页 |
2 结果 | 第49-55页 |
2.1 HW642基因组原位杂交 | 第49-50页 |
2.2 HW642部分酶切测试 | 第50页 |
2.3 HW642基因组TAC文库 | 第50-51页 |
2.4 Pooled PCR的筛选 | 第51-52页 |
2.5 PCR-Southern分析 | 第52-53页 |
2.6 TAC阳性克隆的酶切 | 第53页 |
2.7 TAC阳性克隆与中间偃麦草和中国春基因组总DNA杂交 | 第53-54页 |
2.8 阳性克隆TAC-2与TAC-11的RFLP分析 | 第54-55页 |
3 讨论 | 第55-58页 |
第三章 抗黄矮病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系cDNA文库的构建及筛选 | 第58-9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8-70页 |
1.1 材料 | 第58页 |
1.2 方法 | 第58-70页 |
2 结果 | 第70-87页 |
2.1 HW642总RNA的提取 | 第70-71页 |
2.2 cDNA文库的构建 | 第71页 |
2.3 小麦抑制素候选基因w-ph的克隆 | 第71-77页 |
2.4 w-ph的Southern杂交分析 | 第77页 |
2.5 w-ph的转录分析 | 第77-78页 |
2.6 w-ph LA-PCR的扩增 | 第78页 |
2.7 w-abh的克隆 | 第78-80页 |
2.8 w-abh的Southern杂交分析 | 第80页 |
2.9 w-abh的转录分析 | 第80-81页 |
2.10 w-abh的LA-PCR扩增 | 第81页 |
2.11 利用抗病基因类似物探针ST1筛选HW642 cDNA文库 | 第81-87页 |
3 讨论 | 第87-91页 |
全文结论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作者简历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