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6页 |
| 一、 新民思想的由来 | 第6-9页 |
| (一) 冲破封建旧学的樊蓠 | 第6页 |
| (二) 时代精神的结晶 | 第6-7页 |
| (三) 对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反省和与外国文化的接触 | 第7-8页 |
| (四) 对西方思想的吸收与对中国传统理论的创新 | 第8-9页 |
| 二、 爱国主义--新民思想的政治伦理基础 | 第9-12页 |
| (一) 忧国忧民与救国救民 | 第9-10页 |
| (二)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与国民的爱国主义热情 | 第10页 |
| (三) “国家”和“朝廷”的区分 | 第10-12页 |
| 三、 “平等”、“进取”、“利群”--“新民”的基本特质 | 第12-19页 |
| (一) “平等、自由”:“新民”的核心特征 | 第12-15页 |
| (二) “进取、冒险”:“新民”的性格特征 | 第15-16页 |
| (三) “利群、爱国”:“新民”的道德标准 | 第16-19页 |
| 四、 “道德革命”是实现“新民”的重要途径 | 第19-24页 |
| (一) “道德革命”的依据 | 第19-21页 |
| (二) 以新道德代替旧道德 | 第21-22页 |
| (三) 个体道德修养与道德革命的实现 | 第22-24页 |
| 五、 梁启超新民思想的当代扬弃 | 第24-28页 |
| (一) 新民思想当代价值的合理性分析 | 第24页 |
| (二) 新民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24-27页 |
| (三) 创造性地运用和发挥新民思想 | 第27-28页 |
| 引文注释 | 第28-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30-31页 |
| 后记 | 第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