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9页 |
一、 宏观调控的产生与宏观调控法的勃兴 | 第19-28页 |
(一) 国家职能的演进、 | 第19-21页 |
(二) 宏观调控的产生 | 第21-26页 |
(三) 宏观调控法的勃兴 | 第26-28页 |
二、 宏观调控权产生的理论基础 | 第28-32页 |
(一) 宏观调控权产生的法哲学基础 | 第28-29页 |
(二) 宏观调控权产生的经济要因 | 第29-30页 |
(三) 宏观调控权产生的法律要因 | 第30-31页 |
(四) 社会契约论的启示 | 第31-32页 |
三、 宏观调控权的内涵研究 | 第32-37页 |
(一) 宏观调控权的概念、性质 | 第32-33页 |
(二) 宏观调控权的特征 | 第33-34页 |
(三) 宏观调控权的权能 | 第34-36页 |
(四) 宏观调控权实质上是经济发展权、经济发展安全权 | 第36-37页 |
四、 宏观调控权的配置 | 第37-43页 |
(一) 宏观调控权的初次分配 | 第38-42页 |
(二) 宏观调控权的再次分配 | 第42页 |
(三) 宏观调控权之间的互动关系 | 第42-43页 |
五、 宏观调控权的行使 | 第43-55页 |
(一) 行使宏观调控权的原则 | 第44-47页 |
(二) 行使宏观调控权的力度 | 第47-48页 |
(三) 行使宏观调控权的手段 | 第48-55页 |
六、 加强我国在国际上宏观调控能力的竞争力 | 第55-61页 |
(一) 加入WTO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 第56-57页 |
(二) 加入WTO对我国行使宏观调控权的影响 | 第57-58页 |
(三) 加入WTO后我国如何完善宏观调控权的行使 | 第58-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注释 | 第62-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