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交通仿真与优化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0页 |
1.1 课题的提出 | 第7页 |
1.2 船舶交通仿真的国内外现状 | 第7-8页 |
1.3 本文的工作 | 第8-10页 |
第2章 船舶交通数据库的建立 | 第10-22页 |
2.1 船舶密度 | 第10页 |
2.2 船舶航迹 | 第10-11页 |
2.2.1 航迹分布的统计特性 | 第10-11页 |
2.3 交通流与交通量 | 第11-13页 |
2.3.1 交通量的统计特性 | 第11-13页 |
2.4 船舶速度的统计特性 | 第13-14页 |
2.5 船舶间时距 | 第14-15页 |
2.6 拟合优度检验-χ~2检验 | 第15-16页 |
2.7 基于Access海上交通数据库的建立 | 第16-20页 |
2.7.1 Access的基本特点 | 第17页 |
2.7.2 船舶交通实态观测 | 第17-18页 |
2.7.3 利用Access开发海上交通数据库 | 第18-19页 |
2.7.4 应用实例 | 第19-20页 |
2.8 数据驱动 | 第20页 |
2.9 仿真数据库 | 第20-22页 |
第3章 船舶交通仿真的总体设计 | 第22-29页 |
3.1 交通系统仿真方法 | 第22-23页 |
3.1.1 仿真方法分类 | 第22-23页 |
3.1.2 仿真模型的部件与结构 | 第23页 |
3.2 面向对象仿真 | 第23-26页 |
3.2.1 面向对象的概念与技术 | 第24-25页 |
3.2.2 面向对象仿真系统的构成 | 第25-26页 |
3.3 基于C++的面向对象仿真软件设计 | 第26-29页 |
3.3.1 基本类结构 | 第26-27页 |
3.3.2 面向对象的海上交通系统仿真的总体设计 | 第27-29页 |
第4章 船舶交通仿真的模型 | 第29-42页 |
4.1 网络与OD仿真模型 | 第29-30页 |
4.2 数据库航路交通流模型 | 第30-31页 |
4.3 航路的随机分配模型 | 第31-32页 |
4.4 船舶交通量的组合系统预测模型 | 第32-34页 |
4.5 船舶领域 | 第34-36页 |
4.6 船舶的运动模型 | 第36-38页 |
4.6.1 转向运动 | 第36-37页 |
4.6.2 减速运动 | 第37-38页 |
4.7 会遇模型 | 第38-42页 |
4.7.1 对遇模型 | 第38-39页 |
4.7.2 追越模型 | 第39-40页 |
4.7.3 交叉相遇模型 | 第40-42页 |
第5章 仿真输出的模糊模式识别优选 | 第42-56页 |
5.1 船舶交通仿真的输出 | 第42页 |
5.2 海上交通碰撞危险 | 第42-46页 |
5.3 会遇局面分析 | 第46-48页 |
5.3.1 船舶会遇概念 | 第46页 |
5.3.2 船舶会遇局面的种类 | 第46页 |
5.3.3 船舶会遇局面危险度比较 | 第46-48页 |
5.4 模糊模式识别优选模型 | 第48-56页 |
5.4.1 指标相对隶属度(隶属函数)公式 | 第49-51页 |
5.4.2 模糊模式识别模型 | 第51-54页 |
5.4.3 不同会遇局面的权重 | 第54-56页 |
第6章 大连港船舶航行环境规划 | 第56-62页 |
6.1 大连港的海上交通调查 | 第56-59页 |
6.1.1 大连港航道锚用现状 | 第56页 |
6.1.2 大连港水域交通流 | 第56-58页 |
6.1.3 大连港水域交通事故 | 第58-59页 |
6.2 大连港现有航道存在问题 | 第59页 |
6.3 大连港航道体系修改方案 | 第59-60页 |
6.4 海上交通仿真与方案优选 | 第60-62页 |
6.4.1 海上交通仿真 | 第60-61页 |
6.4.2 方案的优选 | 第61-62页 |
结束语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