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knowledgment | 第1-4页 |
致谢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摘要 | 第9-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6-32页 |
§2.1 液膜分离的机理 | 第16-17页 |
§2.2 液膜的界面物理化学研究 | 第17-19页 |
§2.3 乳化液膜的传质机理及模型 | 第19-32页 |
第三章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 第32-44页 |
§3.1 试剂 | 第32-33页 |
§3.2 实验装置 | 第33-34页 |
§3.3 分光光度法测定乳酸浓度 | 第34-36页 |
§3.4 气相色谱法测定含表面活性剂油相中水的溶解度系数 | 第36-40页 |
§3.5 用Lewis槽测定W/O乳状液与料液相界面间的传质阻力 | 第40-4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液膜体系的界面状态方程 | 第44-49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乳状液界面状态方程 | 第44-46页 |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46-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液膜体系中混和表面活性物质在界面的吸附特性 | 第49-56页 |
§5.1 引言 | 第49-50页 |
§5.2 表面活性物质在界面的吸附特性 | 第50-52页 |
§5.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52-5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乳化液膜萃取稀溶液中乳酸过程的渗透溶胀 | 第56-70页 |
§6.1 引言 | 第56-57页 |
§6.2 实际萃取过程中液膜渗透溶胀的机理 | 第57-58页 |
§6.3 实际萃取过程渗透溶胀的数学模型 | 第58-62页 |
§6.4 实验结果及讨论 #4g | 第62-6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七章 乳状液滴外相边界层传质系数 | 第70-78页 |
§7.1 引言 | 第70-71页 |
§7.2 乳状液滴的拟刚性球特性 | 第71-72页 |
§7.3 连续相边界层传质系数关联式的建立 | 第72-74页 |
§7.4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74-77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八章 乳化液膜的反应扩散模型 | 第78-99页 |
§8.1 引言 | 第78-79页 |
§8.2 液膜反应扩散模型的建立 | 第79-82页 |
§8.3 模型的算子表达式 | 第82-92页 |
§8.4 预测结果及讨论 | 第92-94页 |
§8.5 对Ⅰ型促进迁移模型的检验 | 第94-96页 |
§8.6 对Ⅱ型促进迁移模型的检验 | 第96-98页 |
§8.7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九章 考虑液膜稳定性的扩散传质模型 | 第99-115页 |
§9.1 引言 | 第99-100页 |
§9.2 夹带溶胀对液膜传质过程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9.3 渗透溶胀对液膜传质的影响 | 第101-103页 |
§9.4 液膜破裂对传质过程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9.5 考虑液膜稳定性的传质模型的假设 | 第104-105页 |
§9.6 受夹带溶胀、膜破裂影响的传质模型及求解 | 第105-109页 |
§9.7 受渗透溶胀、膜破裂影响的传质模型及求解 | 第109-111页 |
§9.8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111-114页 |
§9.9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十章 结论 | 第115-117页 |
对液膜体系及本文后续工作的一些设想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5页 |
符号说明 | 第125-129页 |
附录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