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23页 |
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9-13页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应对方式的研究综述 | 第13-23页 |
·应对的概念 | 第13-14页 |
·关于应对的理论观点 | 第14-15页 |
·关于应对的应用研究 | 第15页 |
·应对方式的概念 | 第15-16页 |
·关于应对方式的研究 | 第16-17页 |
·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研究 | 第17-19页 |
·影响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因素 | 第19-23页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第23-28页 |
1 研究假设 | 第23页 |
2 研究对象 | 第23-24页 |
3 研究工具 | 第24-28页 |
·大学生个体情况调查问卷 | 第24页 |
·应对方式问卷 | 第24-27页 |
·测试过程 | 第27-28页 |
·预测 | 第27页 |
·正式施测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28-38页 |
1 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显著性比较 | 第28-29页 |
2 不同家庭结构的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显著性比较 | 第29-31页 |
3 不同家庭经济状况下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显著性比较 | 第31-33页 |
4 不同父母职业的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显著性比较 | 第33-37页 |
5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显著性比较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 第38-43页 |
1 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生源地的分析与讨论 | 第38-39页 |
2 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家庭结构差异的分析与讨论 | 第39-40页 |
3 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家庭经济状况差异的分析与讨论 | 第40-41页 |
4 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父母职业差异的分析与讨论 | 第41-42页 |
5 大学生应对方式与性别差异的分析与讨论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对策与建议 | 第43-50页 |
1 完善的学校教育是形成大学生积极应对方式的主导 | 第43-45页 |
·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 第43页 |
·创建大学生应对方式教育体系 | 第43-45页 |
·完善学校社会支持系统,丰富学生的应对资源 | 第44页 |
·创建多形式的应对情景,培养学生的应对能力 | 第44-45页 |
2 正确的家庭引导是形成大学生积极应对方式的基础 | 第45-46页 |
3 学生有目的地自我培养是形成大学生积极应对方式的关键 | 第46-47页 |
4 平衡的社会环境是形成大学生积极应对方式的补充 | 第47-50页 |
·文化环境 | 第48页 |
·经济环境 | 第48页 |
·社会关系环境 | 第48-5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 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