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半岛东部海湾的滨海岩溶的初步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海湾和海岸地貌 | 第10-18页 |
·海湾 | 第10-11页 |
·关于海湾的规定 | 第10页 |
·海湾的形成 | 第10-11页 |
·海湾的现实意义 | 第11页 |
·海岸 | 第11-12页 |
·海岸地貌 | 第12-18页 |
·海岸地貌形成 | 第13-16页 |
·构造运动的影响 | 第13页 |
·海岸岩性的影响 | 第13-14页 |
·波浪、潮汐与潮流的动力作用 | 第14-15页 |
·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 第15-16页 |
·海岸地貌类型的划分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岩溶地貌 | 第18-36页 |
·岩溶及岩溶地貌 | 第18-19页 |
·溶岩研究的意义 | 第19页 |
·岩溶地貌形成的基本条件 | 第19-26页 |
·岩体 | 第19-22页 |
·可溶性 | 第19-22页 |
·透水性 | 第22页 |
·水体 | 第22-26页 |
·水的溶蚀作用 | 第22-23页 |
·水化和水解作用 | 第23-24页 |
·水的氧化作用 | 第24页 |
·水的动力循环作用 | 第24-26页 |
·影响岩溶地貌形成的因素 | 第26-31页 |
·地质构造 | 第26-27页 |
·气候 | 第27-29页 |
·气温 | 第27-28页 |
·降水 | 第28-29页 |
·岩溶水的动态特征 | 第29-30页 |
·地貌、植被和土壤因素 | 第30-31页 |
·岩溶地貌的类型 | 第31-35页 |
·按埋藏条件、形成时代、区域气候分类 | 第31-32页 |
·按岩溶发育的空间位置分类 | 第32页 |
·地表岩溶地貌 | 第32页 |
·地下岩溶地貌 | 第32页 |
·常见岩溶地貌形态 | 第32-35页 |
·中国岩溶地貌分布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 第36-52页 |
·地理位置 | 第36-39页 |
·构造演变 | 第39-41页 |
·辽东半岛的构造运动 | 第39页 |
·湾区构造运动 | 第39-41页 |
·地质基础 | 第41-43页 |
·太古界 | 第41页 |
·上元古界 | 第41-42页 |
·古生界 | 第42-43页 |
·地质构造 | 第43-44页 |
·气候 | 第44-48页 |
·气候变化 | 第44-46页 |
·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 第44-45页 |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 第45页 |
·近代的气候变化 | 第45-46页 |
·当代气候的一般特征 | 第46-47页 |
·灾害性天气 | 第47-48页 |
·水文特征 | 第48-50页 |
·地表水文特征 | 第48页 |
·地下水文特征 | 第48-50页 |
·海洋水文特征 | 第50页 |
·地貌特征 | 第50-52页 |
第四章 研究区滨海岩溶地貌发育 | 第52-69页 |
·岩溶作用过程 | 第52-55页 |
·海水的溶蚀阶段 | 第55-58页 |
·海湾水文特性 | 第55-56页 |
·海水溶蚀作用机理 | 第56-58页 |
·海水动力作用对滨海岩溶的促进 | 第58-61页 |
·波浪的作用 | 第58-60页 |
·潮汐的作用 | 第60-61页 |
·海水作用过程 | 第61-62页 |
·新构造运动影响分析 | 第62-67页 |
·地质构造轮廓 | 第62-63页 |
·新构造运动的表现 | 第63-65页 |
·新构造运动对滨海岩溶发育的影响 | 第65-67页 |
·第四纪沉积发育的影响 | 第65-66页 |
·海进海退的影响 | 第66-67页 |
·滨海岩溶地貌和海蚀地貌 | 第67-69页 |
第五章 研究区滨海岩溶地貌形态 | 第69-85页 |
·滨海岩溶基本形态 | 第69-74页 |
·滨海岩溶形态分布 | 第74-76页 |
·滨海岩溶形态特征 | 第76-81页 |
·滨海岩溶的继承性 | 第76-77页 |
·滨海岩溶水平发育的不均匀性 | 第77页 |
·滨海岩溶垂直发育的多层性 | 第77-79页 |
·滨海岩溶水文地质环境脆弱性 | 第79-80页 |
·滨海岩溶地貌形态的共存性 | 第80-81页 |
·古岩溶形态与现代岩溶形态共存 | 第80页 |
·溶蚀形态与磨蚀形态共存 | 第80-81页 |
·滨海岩溶地貌表面风化壳特征 | 第81-85页 |
·风化壳形成与演化 | 第81-83页 |
·滨海岩溶表面红色岩溶风化壳发育 | 第83-8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