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樱桃概述 | 第10-11页 |
·樱桃栽培现状和存在问题 | 第11页 |
·甜樱桃感染主要病毒种类 | 第11-14页 |
·樱桃坏死环斑病毒 | 第11-13页 |
·李属矮缩病毒 | 第13页 |
·苹果褪绿叶斑病毒 | 第13-14页 |
·脱病毒方法研究进展 | 第14-21页 |
·微茎尖培养脱毒 | 第14-15页 |
·愈伤组织脱毒 | 第15页 |
·茎尖微体嫁接脱毒 | 第15-16页 |
·物理方法脱毒 | 第16-17页 |
·化学方法脱毒 | 第17-19页 |
·化学药剂抗病毒作用机理 | 第17-18页 |
·化学药剂在脱毒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水杨酸在植物病毒上的应用 | 第19-21页 |
·水杨酸与植物抗病性 | 第19-21页 |
·水杨酸与植物抗热性 | 第21页 |
·脱病毒再感染问题 | 第21-22页 |
·甜樱桃茎尖培养快繁体系建立 | 第22-23页 |
·本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部分 甜樱桃茎尖培养快繁体系建立 | 第24-28页 |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萌芽培养 | 第24页 |
·增殖培养 | 第24-25页 |
·生根培养 | 第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5-27页 |
·6-BA 与NAA 的配比对甜樱桃增殖系数和芽高的影响 | 第25-26页 |
·不同浓度的NAA 对甜樱桃生根的影响 | 第26-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部分 甜樱桃微茎尖脱病毒影响因子研究 | 第28-38页 |
·影响甜樱桃微茎尖脱病毒成活率的相关因子 | 第28-34页 |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基本培养基和剥离茎尖大小对微茎尖成活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激素的添加对微茎尖成活率的影响 | 第29页 |
·不同取材时间对微茎尖培养的影响 | 第29页 |
·不同取材位置对微茎尖培养的影响 | 第29-30页 |
·培养条件对微茎尖萌发的影响 | 第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2页 |
·基本培养基和茎尖大小对微茎尖成活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外源激素的添加对微茎尖成活率的影响 | 第31页 |
·不同取材时间对微茎尖培养的影响 | 第31-32页 |
·不同取材位置对微茎尖培养的影响 | 第32页 |
·培养条件对微茎尖萌发的影响 | 第32页 |
·讨论 | 第32-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不同基因型的甜樱桃微茎尖脱毒培养基的筛选 | 第34-38页 |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7页 |
·植物激素浓度配比对微茎尖培养效果的影响 | 第35页 |
·不同甜樱桃品种的微茎尖的成活率 | 第35-36页 |
·不同品种在不同培养基的成活率 | 第36-37页 |
·讨论 | 第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部分 热处理和化学方法脱病毒影响因子研究 | 第38-48页 |
·热处理脱病毒方法影响因子研究 | 第38-42页 |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恒温热处理温度 | 第38页 |
·恒温热处理时间 | 第38-39页 |
·变温处理 | 第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1页 |
·热处理温度对试管苗的影响 | 第39-40页 |
·热处理时间对试管苗的影响 | 第40-41页 |
·变温处理对试管苗的影响 | 第41页 |
·讨论 | 第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水杨酸与热处理相结合脱病毒的研究 | 第42-48页 |
·实验材料 | 第42页 |
·实验方法 | 第42-44页 |
·水杨酸处理 | 第42页 |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42-43页 |
·处理后进行热处理 | 第43-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6页 |
·水杨酸对POD 的影响 | 第44页 |
·水杨酸对CAT 的影响 | 第44-45页 |
·水杨酸对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第45-46页 |
·SA 处理后对热处理成活率的影响 | 第46页 |
·讨论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本文总结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