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粘结预应力钢骨混凝土T型梁力学性能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钢骨混凝土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预应力结构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3-14页 |
| ·预应力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现状 | 第14-15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第2章 施加预应力方法与预应力增量计算 | 第17-39页 |
| ·施加预应力方法 | 第17-21页 |
| ·简支梁 | 第17-21页 |
| ·连续梁 | 第21页 |
| ·预应力布筋方式 | 第21-22页 |
| ·简支梁 | 第21-22页 |
| ·连续梁 | 第22页 |
| ·预应力增量计算 | 第22-31页 |
| ·直线形预应力 | 第22-27页 |
| ·折线形布置 | 第27-28页 |
| ·曲线形布置 | 第28-29页 |
| ·连续梁无粘结预应力筋内力增量计算 | 第29-31页 |
| ·预应力损失计算 | 第31-39页 |
| 第3章 无粘结预应力钢骨砼T型简支梁 | 第39-73页 |
| ·截面形式 | 第39-40页 |
| ·组合截面几何特征 | 第40-45页 |
| ·开裂阶段以前 | 第41-42页 |
| ·开裂阶段以后 | 第42-45页 |
| ·弹性分析 | 第45-56页 |
| ·预应力筋直线形布置 | 第45-52页 |
| ·预应力筋折线形布置 | 第52-55页 |
| ·预应力筋曲线形布置 | 第55-56页 |
| ·抗裂承载力计算 | 第56-61页 |
| ·中和轴位于混凝土翼缘板内 | 第57-59页 |
| ·中和轴位于混凝土翼缘板与腹板交接面处 | 第59-60页 |
| ·中和轴位于腹板内 | 第60-61页 |
| ·弹性抗弯承载力计算 | 第61-65页 |
| ·受拉非预应力钢筋屈服 | 第62-65页 |
| ·钢骨下翼缘屈服时 | 第65页 |
| ·极限承载力计算 | 第65-70页 |
| ·破坏模式 | 第66页 |
| ·第一种破坏模式 | 第66-69页 |
| ·第二种破坏模式 | 第69-70页 |
| ·抗剪承载力计算 | 第70-73页 |
| ·破坏模式 | 第70页 |
| ·抗剪承载力实用计算公式 | 第70-73页 |
| 第4章 无粘结预应力钢骨砼T型连续梁 | 第73-91页 |
| ·弹性分析 | 第73-78页 |
| ·张拉阶段 | 第73-75页 |
| ·放张后完成第一次预应力损失 | 第75页 |
| ·施工阶段 | 第75-76页 |
| ·完成第二批预应力损失 | 第76-77页 |
| ·消压阶段 | 第77-78页 |
| ·抗裂承载力计算 | 第78-82页 |
| ·正弯矩区 | 第79页 |
| ·负弯矩区 | 第79-82页 |
| ·弹性抗弯承载力计算 | 第82-86页 |
| ·受拉非预应力钢筋屈服 | 第83-86页 |
| ·钢骨下翼缘屈服时 | 第86页 |
| ·极限承载力计算 | 第86-91页 |
| ·破坏模式 | 第87页 |
| ·第一种破坏模式 | 第87-89页 |
| ·第二种破坏模式 | 第89-91页 |
| 第5章 无粘结预应力钢骨砼T型梁非线性分析 | 第91-101页 |
| ·基本假定 | 第91页 |
| ·合成法迭代方程 | 第91-92页 |
| ·计算程序 | 第92-95页 |
| ·弯矩—曲率关系 | 第92-93页 |
| ·荷载—变形关系 | 第93-95页 |
| ·计算分析 | 第95-101页 |
| ·基本参数 | 第95-96页 |
| ·计算分析 | 第96-101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3页 |
| ·结论 | 第101页 |
| ·展望 | 第101-1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3-106页 |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