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面钻尖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其刃磨技术的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钻头的发展及改进 | 第13-14页 |
·钻头发展概况 | 第13页 |
·钻头切削部分修磨型式的改进 | 第13页 |
·钻头材料和结构的改进 | 第13-14页 |
·螺旋面刃磨法介绍 | 第14-16页 |
·成型砂轮刃磨 | 第14-15页 |
·砂轮端面刃磨 | 第15页 |
·砂轮外圆刃磨 | 第15-16页 |
·新型螺旋面刃磨机介绍 | 第16-17页 |
·麻花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课题来源 | 第18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螺旋面钻尖数学模型 | 第19-35页 |
·新型螺旋面钻尖刃磨原理 | 第19页 |
·螺旋面钻尖后刀面的数学模型 | 第19-22页 |
·螺旋面钻尖前刀面的数学模型 | 第22-23页 |
·使用顶角与刃磨参数的关系 | 第23-26页 |
·使用顶角数学模型 | 第23-26页 |
·刃磨参数对使用顶角的影响曲线图 | 第26页 |
·结构圆周后角与刃磨参数的关系 | 第26-30页 |
·结构圆周后角数学模型 | 第26-29页 |
·刃磨参数对圆周后角的影响曲线图 | 第29-30页 |
·横刃斜角与刃磨参数的关系 | 第30-32页 |
·横刃斜角ψ数学模型 | 第30-31页 |
·刃磨参数对横刃斜角的影响曲线图 | 第31-32页 |
·后刀面尾隙角与刃磨参数的关系 | 第32-34页 |
·刃磨参数与后刀面尾隙角的关系 | 第32-33页 |
·刃磨参数对尾隙角的影响曲线图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螺旋面钻尖刃磨系统界面开发 | 第35-43页 |
·CAD系统背景及设计介绍 | 第35-38页 |
·CAD系统介绍 | 第35-36页 |
·程序编制语言 | 第36-37页 |
·系统的需求分析及设计 | 第37-38页 |
·钻尖系统开发 | 第38-42页 |
·服务设置 | 第38页 |
·系统主界面 | 第38-39页 |
·模型建立对话框 | 第39-40页 |
·刃磨仿真与分析界面 | 第40-41页 |
·结果分析界面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螺旋面钻尖参数化设计 | 第43-55页 |
·基于Pro/TOOLKIT二次开发的基础知识 | 第43页 |
·二次开发的基本过程介绍 | 第43-44页 |
·编写源文件 | 第43-44页 |
·程序的编译和连接 | 第44页 |
·应用程序的注册 | 第44页 |
·运行应用程序 | 第44页 |
·菜单与对话框设计 | 第44-46页 |
·菜单的添加 | 第44-45页 |
·对话框的设计 | 第45页 |
·程序源文件的编写 | 第45-46页 |
·螺旋面钻尖创建过程 | 第46-48页 |
·刀具螺旋线生成原理 | 第46页 |
·在Pro/e中建立参数关系模型 | 第46-47页 |
·创建钻头参数化实体模型 | 第47-48页 |
·参数化设计的实现 | 第48-54页 |
·编译连接生成可执行文件 | 第48-50页 |
·应用程序的注册和运行 | 第50-51页 |
·钻头参数化建模 | 第51-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钻削试验 | 第55-69页 |
·孔出口缺陷钻削试验 | 第55-59页 |
·试验意义 | 第55页 |
·试验方法介绍 | 第55-56页 |
·钻孔出口缺陷的分析 | 第56-59页 |
·试验数据记录及处理 | 第59-68页 |
·普通钻尖与螺旋面钻尖钻孔撕裂值的比较 | 第59-64页 |
·进给量f对撕裂值L的影响 | 第64-66页 |
·转速n对撕裂值L的影响 | 第66-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69页 |
·建议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