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文中主要缩略词 | 第8-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1.文献回顾 | 第13-26页 |
·溶磷菌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溶磷菌种类 | 第13-14页 |
·溶磷菌生态分布及数量 | 第14页 |
·溶磷菌溶磷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溶磷菌溶磷机制 | 第15-16页 |
·溶磷菌对植物生长、株高及产量的作用 | 第16-17页 |
·溶磷菌对植物根际中营养元素的吸收作用 | 第17页 |
·溶磷菌对植物根系生长的作用 | 第17-18页 |
·溶磷菌分泌植物激素研究 | 第18-19页 |
·根瘤菌(共生固氮)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根瘤菌定义及种类 | 第19-20页 |
·生物固氮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根瘤菌固氮机制 | 第21-22页 |
·细菌鉴定及分类方法研究 | 第22-24页 |
·16SrDNA序列分析 | 第22-23页 |
·PCR技术 | 第23页 |
·质粒图谱分析法 | 第23-24页 |
·化学分类鉴定法 | 第24页 |
·核酸杂交技术 | 第24页 |
·微生物肥料应用展望 | 第24-2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33页 |
·研究材料 | 第26-27页 |
·材料来源 | 第26页 |
·培养基组成 | 第26-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33页 |
·溶磷菌、根瘤菌分离及溶磷菌株初步筛选 | 第27页 |
·溶磷菌溶磷能力测定 | 第27-28页 |
·菌株分泌3-吲哚乙酸(IAA)能力测定 | 第28页 |
·菌株产酸、产碱性能与碳源利用特性测定 | 第28页 |
·菌株对百脉根及白三叶促生效果测定 | 第28-31页 |
·优良菌株初步鉴定 | 第31-3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59页 |
·溶磷菌在根际中的数量分布特点 | 第33页 |
·溶磷菌株溶磷特性 | 第33-42页 |
·溶磷菌株的HD/CD值 | 第33-36页 |
·溶磷菌生长及溶磷特性 | 第36-38页 |
·菌株对难溶性磷酸钙、磷酸铝、磷酸铁及蛋黄卵磷脂的溶解能力 | 第38-41页 |
·不同难溶磷酸盐培养液pH值变化与溶磷量的关系 | 第41-42页 |
·菌株的产酸、产碱特性 | 第42页 |
·菌株分泌3-吲哚乙酸的能力 | 第42-44页 |
·菌株的碳源利用特性 | 第44-45页 |
·溶磷菌菌剂的促生效果 | 第45-48页 |
·溶磷菌菌剂对白三叶幼苗株高及根长的影响 | 第45-46页 |
·溶磷菌菌剂对白三叶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第46-48页 |
·复合菌剂对百脉根及白三叶生长的影响 | 第48-55页 |
·菌株的选择及菌株间拮抗试验 | 第48页 |
·复合菌剂对百脉根株高、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 第48-50页 |
·复合菌剂对百脉根全氮、全磷、粗蛋白及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复合菌剂对白三叶株高、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 第51-53页 |
·复合菌剂对白三叶全氮、全磷、粗蛋白及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 第53-55页 |
·菌株初步鉴定 | 第55-59页 |
·菌株的菌落及生理生化特征 | 第55页 |
·PCR产物电泳及其产物回收 | 第55-56页 |
·DNAPCR扩增产物的转化及质粒提取 | 第56-57页 |
·菌株序列分析 | 第57-59页 |
4 讨论 | 第59-62页 |
5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试验图片 | 第70-74页 |
个人简介 | 第74-75页 |
导师简介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