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以QQ为平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附表第1-7页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9-18页
   ·研究背景第9-10页
   ·研究意义第10-12页
     ·理论意义第11页
     ·实践意义第11-12页
   ·研究现状第12-15页
     ·国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第12页
     ·国内有关本选题的研究第12-14页
     ·研究现状分析第14-15页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第15-18页
     ·研究思路第15-16页
     ·研究方法第16页
     ·主要创新点第16-18页
第2章 QQ 平台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及优势第18-26页
   ·QQ 平台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第18页
   ·QQ 平台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征第18-20页
     ·平等性第18-19页
     ·交互性第19页
     ·即时性第19页
     ·隐匿性第19页
     ·共享性第19页
     ·辐射性第19-20页
   ·大学生使用 QQ 平台的状况调研第20-21页
     ·调研概况第20页
     ·调研技术方法第20-21页
   ·QQ 平台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优势第21-26页
     ·QQ 平台的广泛性有利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21-22页
     ·QQ 平台的平等性有利于师生进行沟通交流第22-23页
     ·QQ 平台的共享性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教育资源共享第23页
     ·QQ 平台的即时性有利于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第23-24页
     ·QQ 平台的交互性有利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第24-26页
第3章 QQ 平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第26-35页
   ·QQ 平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第26-28页
     ·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第26页
     ·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第26页
     ·提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第26-27页
     ·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第27页
     ·促进了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更新第27-28页
   ·QQ 平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第28-35页
     ·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产生了负面影响第28-30页
     ·QQ 平台的隐匿性引发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第30-32页
     ·QQ 群的快速传播特性容易导致非理性情绪蔓延第32页
     ·反动、欺诈、黄色信息侵蚀了大学生的思想第32-33页
     ·沉溺于 QQ 聊天导致人格障碍和信任危机第33-35页
第4章 以 QQ 为平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第35-49页
   ·以 QQ 为平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第35-37页
     ·导向性原则第35-36页
     ·平等性原则第36页
     ·互动性原则第36-37页
     ·创新性原则第37页
   ·充分利用 QQ 平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37-41页
     ·重视 QQ 平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第37-38页
     ·提高利用 QQ 平台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第38-39页
     ·构建 QQ 群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第39-40页
     ·充分利用 QQ 空间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40-41页
   ·提高大学生使用 QQ 平台的能力和素养第41-44页
     ·提高 QQ 平台网络信息判断能力第42页
     ·增强使用 QQ 平台的积极性第42-43页
     ·增强使用 QQ 平台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第43-44页
   ·营造利用 QQ 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环境第44-46页
     ·营造利用 QQ 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第44-45页
     ·营造利用 QQ 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网络环境第45-46页
   ·强化对 QQ 平台的有效管理第46-49页
     ·健全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第46-48页
     ·建立健全 QQ 平台管理体系第48-49页
结语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2页
附录 QQ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现状调查问卷第52-54页
致谢第54-55页
在校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参与课题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学生宿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下一篇: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