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区居住空间分异研究--以上海市苏州河滨水区为例
论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滨水区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居住空间分异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内容及思路 | 第15-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及研究进展 | 第17-25页 |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 第17-21页 |
·居住空间相关理论 | 第17-20页 |
·滨水区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国内相关理论及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居住空间相关理论及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滨水区相关理论及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滨水区居住空间分异的现状特征及问题分析 | 第25-42页 |
·苏州河滨水区居住空间的物质形态分异特征 | 第25-27页 |
·苏州河滨水区居住空间类型 | 第25-26页 |
·苏州河滨水区居住空间分布 | 第26-27页 |
·苏州河滨水区居住空间的社会关系分异特征 | 第27-36页 |
·居民构成特征分异 | 第30-33页 |
·社区整合度特征分异 | 第33-35页 |
·社会关系分异对比分析 | 第35-36页 |
·滨水区居住空间分异产生的问题分析 | 第36-40页 |
·城市景观遭到破坏 | 第36-37页 |
·居住隔离趋于明显 | 第37-38页 |
·社会极化不断加剧 | 第38-39页 |
·社区文化逐渐丧失 | 第39-40页 |
·公共空间私有化 | 第40页 |
·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滨水区居住空间分异的原因分析 | 第42-49页 |
·滨水区更新──滨水区居住空间分异的物质基础 | 第42页 |
·产业制度变革──滨水区居住空间分异的制度基础 | 第42-44页 |
·社会阶层化──滨水区居住空间分异的社会基础 | 第44-45页 |
·水域治理工程──滨水区居住空间分异的推动力量 | 第45-46页 |
·城市化进程──滨水区居住空间分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9页 |
第5章 滨水区居住空间分异的优化模式分析 | 第49-58页 |
·滨水区更新模式 | 第49-51页 |
·参与式改造模式 | 第51-54页 |
·混合居住模式 | 第54-56页 |
·小结 | 第56-58页 |
第6章 结论与进一步思考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进一步思考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件 | 第63-68页 |
后记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