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2页 |
1 光周期促进植物开花的模式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光周期作用于花时的信号传导及形态发生研究 | 第12-14页 |
·光周期作用于花时的信号传导 | 第12-13页 |
·植物的光周期敏感时期研究 | 第13页 |
·光周期作用于花时的形态发生研究 | 第13-14页 |
·光受体的类别及功能 | 第14页 |
·生物钟成分 | 第14-16页 |
·拟南芥LD促进开花的光周期遗传途径和作用机理 | 第16页 |
·CO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2 水稻等其它单子叶植物的光周期敏感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3 玉米光周期敏感研究的进展 | 第20-23页 |
·玉米种质光周期敏感遗传特性研究 | 第20-21页 |
·不同生态类型的玉米种质对光周期的敏感程度不同。 | 第20页 |
·不同的玉米群体对光周期的敏感程度不同。 | 第20页 |
·玉米的不同性状对光周期敏感的程度及敏感指标 | 第20-21页 |
·玉米光周期敏感相关性状的遗传特点及相关基因的定位研究 | 第21-22页 |
·玉米光周期敏感相关性状的遗传特性研究 | 第21页 |
·光周期敏感相关基因的定位研究 | 第21-22页 |
·玉米光周期相关基因的克隆研究 | 第22-23页 |
4 基因克隆的方法 | 第23-27页 |
·基于基因产物的基因克隆方法 | 第23-24页 |
·蛋白质序列起始克隆法 | 第24页 |
·蛋白质同功能互补克隆法 | 第24页 |
·表达差异杂交克隆法 | 第24页 |
·基于基因加标签的基因克隆方法-转座子标签技术 | 第24页 |
·基于基因序列和基因图谱的基因克隆方法 | 第24-26页 |
·基因序列同源克隆法 | 第24-25页 |
·抑制性差减杂交克隆法 | 第25-26页 |
·基于基因图谱的克隆方法 | 第26页 |
·利用EST进行基因克隆的方法 | 第26-27页 |
·EST电子杂交基因克隆 | 第26页 |
·EST结合PCR技术克隆基因 | 第26-27页 |
5 实时定量表达研究技术及其引用 | 第27-29页 |
·传统的定量PCR同实时定量PCR技术对比 | 第27-28页 |
·技术原理 | 第28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分类 | 第28-29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应用 | 第29页 |
·应用前景 | 第29页 |
6 玉米光周期敏感研究的意义 | 第29-32页 |
第二章 热带玉米种质CML288光周期敏感研究 | 第32-40页 |
1 材料及方法 | 第32-33页 |
·材料与处理 | 第32-33页 |
·取样与分析方法 | 第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6页 |
·长短日照互相挪移对雄穗发育的影响 | 第33-35页 |
·长日对CML288雄穗分化及拔节的影响 | 第35-36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6-40页 |
·CML288是一个对光周期比较敏感的热带玉米材料 | 第36页 |
·6到7叶期是CML288雄穗分化过程中接受光周期调控的最敏感时期 | 第36-37页 |
·光周期长度、生殖分化同茎伸长具有一定的关系 | 第37-40页 |
第三章 玉米光周期敏感基因ZMHD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 第40-8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5页 |
·材料处理与取样 | 第41-42页 |
·核酸处理 | 第42页 |
·目的基因克隆 | 第42-43页 |
·5'RACE法目的基因的CDS序列克隆 | 第42-43页 |
·目的基因GDNA克隆 | 第43页 |
·CDS序列及与基因组序列的比对分析 | 第43-44页 |
·目的基因的实时定量表达分析 | 第44-45页 |
·引物设计 | 第44页 |
·标准品制备和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44页 |
·REAL-TIMEPCR的表达分析 | 第44-45页 |
·数据处理 | 第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51页 |
·RNA提取、纯化及检测 | 第45页 |
·目的基因的CDS序列克隆 | 第45-46页 |
·玉米中HD1基因的同源序列验证 | 第45页 |
·AY105193朝向5'端的延伸序列克隆 | 第45页 |
·AY105193的5'端克隆 | 第45页 |
·AY105193的5'RACE结果验证 | 第45-46页 |
·AY105193的CDS全长克隆 | 第46页 |
·目的基因的CDS序列分析 | 第46页 |
·ZMHD1基因的GDNA序列克隆及分析 | 第46-49页 |
·ZMHD1基因的gDNA序列克隆 | 第46-47页 |
·ZMHD1的gDNA序列分析 | 第47-49页 |
·ZMHD1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49-51页 |
·cDNA检测 | 第49页 |
·ZMHD1和18S的标准曲线 | 第49页 |
·ZMHD1基因在发育各时期的表达结果 | 第49-51页 |
3.结论与讨论 | 第51-56页 |
·玉米ZMHD1是水稻光周期敏感基因HD1的一个同源基因,可能也是控制玉米光周期敏感反应的一个重要基因 | 第51页 |
·ZMHD1基因蛋白编码区中一个核苷酸突变所产生的终止密码子,可能是光周期敏感性发生改变的一个重要机制 | 第51-52页 |
·推断ZMHD1基因应位于玉米第9染色体的9.03区段内,通过RIL遗传作图群体对其定位和初步推测其功能 | 第52-53页 |
·开发能检测终止密码子或基因内功能的分子标记,通过检测该功能性基因的存在或缺失可以评价玉米品种的光周期敏感性 | 第53-54页 |
·热带玉米CML288的ZMHD1基因进入光周期敏感时期具有上调表达的趋势,而且长日照条件的表达明显高于短日条件 | 第54-56页 |
图版: | 第56-86页 |
第四章 玉米光周期敏感差减文库的构建与分析 | 第86-10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6-96页 |
·材料处理及取样 | 第86页 |
·试剂 | 第86-87页 |
·总RNA抽提及纯化 | 第87页 |
·POLYA~+RNA分离 | 第87-88页 |
·抑制差减杂交 | 第88-94页 |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88页 |
·cDNA第二链的合成 | 第88-89页 |
·RsaI酶切 | 第89-90页 |
·接头的连接 | 第90-91页 |
·第一轮杂交 | 第91页 |
·第二轮杂交 | 第91-92页 |
·PCR扩增差减杂交的产物 | 第92-93页 |
·差减文库中特异表达EST的克隆 | 第93-94页 |
·反向NORTHERN点杂交差异筛选cDNA文库 | 第94-96页 |
·探针标记 | 第94-95页 |
·质粒提取 | 第95页 |
·制膜 | 第95页 |
·杂交 | 第95-96页 |
·显色 | 第96页 |
·结果统计: | 第96页 |
·阳性克隆的测序和序列分析 | 第9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6-100页 |
·总RNA抽提的质量检测 | 第96-97页 |
·差减文库的效率分析 | 第97页 |
·差减文库的构建与单克隆PCR检测 | 第97页 |
·质粒提取检测 | 第97页 |
·差示筛选结果 | 第97-98页 |
·序列的处理及BLAST分析 | 第98-100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100-101页 |
图版: | 第101-104页 |
第五章 两个热带玉米长日诱导上调表达基因的克隆及分析 | 第104-126页 |
1、材料和方法 | 第104-106页 |
·材料处理和取样 | 第104页 |
·试剂 | 第104页 |
·总RNA提取、纯化及反转录 | 第104页 |
·目的基因PL5L15的克隆、分析 | 第104-106页 |
·目的基因的克隆 | 第104-105页 |
·目的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105页 |
·Real-Time PCR表达分析 | 第105-106页 |
·引物的设计 | 第105页 |
·标准品制备和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105页 |
·Real-Time PCR的表达分析 | 第105-106页 |
·目的基因PL3K2克隆的分析 | 第106页 |
·目的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06页 |
·目的基因的Real-Time表达分析 | 第106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106-111页 |
·目的基因PL5L15的克隆及分析 | 第106-108页 |
·目的基因的克隆 | 第106-107页 |
·目的基因的结构分析 | 第107页 |
·PL5L15的染色体位置分析 | 第107页 |
·Real-TimePCR分析 | 第107-108页 |
·目的基因PL3K2的克隆及分析 | 第108-111页 |
·目的基因PL3K2的克隆 | 第109页 |
·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09-110页 |
·Real-Time PCR结果 | 第110-111页 |
3、结论与讨论 | 第111-113页 |
·玉米PL5L15基因是拟南芥CLPR2的一个同源基因,可能与光周期反应条件下玉米生殖分化有关 | 第111页 |
·PL5L15基因在短日条件下正常水平的表达促进了生殖分化,但在长日条件下持续过量高表达则抑制了生殖分化 | 第111页 |
·玉米PL3K2是LECTINS家族的一个基因,在长日照逆境条件下该基因在茎尖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短日照正常条件,可能与玉米逆境抗性有关 | 第111-113页 |
图版: | 第113-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47页 |
ABSTRACT | 第147-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