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光周期影响玉米开花转换的机理研究

致谢第1-5页
目录第5-10页
摘要第10-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34页
 1 植物光周期敏感的研究进展第12-23页
   ·植物光周期现象的发现第12-13页
   ·植物光周期敏感时期的研究第13-14页
   ·植物光周期感受和发生作用的部位第14-15页
   ·光期和暗期对植物花发育的作用第15页
   ·光周期作用于花时的分子机制第15-23页
     ·光受体与光周期现象第16-17页
     ·生物钟成分与基因的振荡表达调控第17-19页
     ·光周期促进长日作物拟南芥开花的分子机制第19-21页
     ·光周期促进短日作物水稻开花的分子机制第21-23页
 2 植物花分生组织形成机理的研究进展第23-30页
   ·FT在花分生组织形成中的作用第23-27页
     ·CO与FT的相互关系第23-25页
     ·FT与FLC的相互关系第25-26页
     ·FT与FD的相互关系第26页
     ·FT与FD在花分生组织形成中的作用第26-27页
   ·SOC1在花分生组织形成中的作用第27-28页
   ·LFY在花分生组织形成中的作用第28-29页
   ·TFL1基因在花发育转换过程中的作用第29-30页
 3 玉米光周期敏感研究进展第30-32页
   ·热带玉米种质与光周期敏感时期的研究第30-31页
   ·玉米光周期敏感相关性状基因的定位研究第31-32页
   ·玉米光周期敏感和花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和研究第32页
 4 研究玉米光周期与开花转换的意义第32-34页
第二章 玉米花发育的成花诱导和花发生的敏感时期第34-5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5页
   ·试验材料第35页
   ·光周期的处理方法与取样第35页
   ·茎端分生组织的观察第35页
 2 结果分析第35-48页
   ·光周期对黄早4和CML288主要生育性状的影响第35-36页
   ·长短日照相互挪移处理对黄早4和CML288主茎叶片数的影响第36-38页
   ·长短日照相互挪移处理对黄早4和CML288抽雄期的影响第38-40页
   ·长短日照相互挪移处理对黄早4和CML288散粉期的影响第40-42页
   ·长短日照相互挪移处理对黄早4和CML288吐丝期的影响第42-45页
   ·长短日照相互挪移处理对黄早4和CHL288的ASI值的影响第45-47页
   ·茎端分生组织的观察第47-48页
     ·短日照条件下玉米茎端分生组织的观察第47-48页
     ·长日照条件下玉米茎端分生组织的观察第48页
 3 结论与讨论第48-52页
   ·玉米雄穗的光周期敏感时期第49-50页
   ·玉米雌穗的光周期敏感时期第50-52页
第三章 光周期对玉米花器官形成的影响第52-6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2页
   ·试验材料与光周期处理方法同第二章第52页
   ·调查及测定项目第52页
     ·雄穗的观察记载第52页
     ·雌穗的观察记载第5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2-58页
   ·光周期对黄早4和CML288雌雄穗部性状的影响第52-53页
   ·长短日照相互挪移对CML288和黄早4雄穗长度的影响第53-54页
   ·长短日照相互挪移对CML288和黄早4雄穗分枝数的影响第54-56页
   ·长短日照相互挪移对CML288雌穗发育的影响第56-58页
 3 结论与讨论第58-60页
   ·光周期对玉米雄雌穗发育的影响第58-59页
   ·光周期影响玉米雄雌穗发育的机理第59-60页
第四章 玉米光周期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第60-10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0-64页
   ·试验材料第60页
     ·植物材料的处理与取样第60页
     ·试剂、质粒及菌株第60页
   ·试验方法第60-64页
     ·植物总RNA提取第60-61页
     ·总RNA中DNA的去除第61页
     ·cDNA第一链的合成第61-62页
     ·cDNA的加尾第62页
     ·PCR扩增第62页
     ·产物的回收、连接及转化第62-63页
     ·质粒提取及双酶切第63页
     ·DNA序列的测定第63页
     ·目的基因的分离第63-64页
   ·目的基因gDNA克隆第64页
   ·CDS序列及基因组序列的比对分析第6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4-97页
   ·ZmGI基因第64-70页
     ·ZmGI基因的序列分析第64-67页
     ·ZmGI基因在玉米基因组中的定位分析第67-70页
   ·ZmHd1基因第70-73页
     ·ZmHd1基因的分离第70页
     ·ZmHd1基因的的序列分析第70-73页
     ·ZmHd1基因的定位分析第73页
   ·ZmTFL1(ZCN1)和ZmTFL3(ZCN3)基因第73-77页
     ·ZmTFL1和ZmTFL3基因的分离第73-74页
     ·ZmTFL1和ZmTFL3基因的序列分析第74-77页
     ·ZmTFL1和ZmTFL3基因的定位分析第77页
   ·ZmFT2和ZmFT1基因第77-83页
     ·ZmFT2和ZmFT1基因的分离第77-78页
     ·ZmFT2和ZmFT1基因的序列分析第78-83页
     ·ZmFT2和ZmFT1基因的定位分析第83页
   ·ZmFD基因第83-87页
     ·ZmFD基因的分离第83-84页
     ·ZmFD基因的序列分析第84-87页
     ·ZmFD基因的定位分析第87页
   ·ZmLFY2基因第87-92页
     ·ZmLFY2基因的分离第87-88页
     ·ZmLFY2基因的序列分析第88-91页
     ·ZmLFY2基因的定位分析第91-92页
   ·ZmAP1基因第92-97页
     ·ZmAP1基因的分离第92页
     ·ZmAP1基因的序列分析第92-97页
     ·ZmAP1基因的定位分析第97页
 3 结论与讨论第97-102页
   ·玉米开花转换和花发育相关基因的同源序列分析第97-99页
     ·不同物种间光周期调控开花的相关基因及其遗传途径具有保守性第98-99页
     ·同一物种内光敏感与钝感材料之间调控开花的相关基因有非常保守的,也有存在明显差异的第99页
   ·目的基因的图谱位置与黄早4和CML288的RIL遗传作图群体的光敏感相关性状QTL定位结果相一致第99-102页
第五章 光周期调控的玉米开花转换关键基因的表达规律研究第102-124页
 1 材料和方法第102-105页
   ·材料处理和取样第102页
   ·试剂第102页
   ·总RNA提取、纯化及反转录第102-103页
   ·目的基因的实时定量表达分析第103-105页
     ·引物设计第103页
     ·标准品制备和标准曲线的建立第103-104页
     ·荧光定量PCR体系和反应条件的优化第104-105页
     ·样品检测与数据处理第10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05-118页
   ·cDNA检测第105页
   ·标准曲线第105-108页
   ·ZmGI基因的表达分析第108页
     ·ZmGI基因的昼夜周期性表达规律第108页
     ·ZmGI基因在3到8叶期的茎尖和叶片中的表达规律第108页
   ·ZmHd1基因的表达分析第108-110页
     ·ZmHd1基因的昼夜周期性表达规律第108-109页
     ·ZmHd1基因在4到11叶期的茎尖和叶片中的表达规律第109-110页
   ·ZmFT1基因的表达分析第110-111页
     ·ZmFT1基因的昼夜周期性表达规律第110-111页
     ·ZmFT1基因在4到11叶期茎尖和叶片中的表达规律第111页
   ·ZmFT2基因的表达分析第111-113页
     ·ZmFT2基因的昼夜周期性表达规律第111-112页
     ·ZmFT2基因在4到11叶期茎尖和叶片中的表达规律第112-113页
   ·ZmLFY基因的表达分析第113-114页
     ·ZmLFY基因的昼夜周期性表达规律第113页
     ·ZmLFY基因在4到11叶期茎尖中的表达规律第113-114页
   ·ZmAP1基因的表达分析第114-115页
     ·ZmAP1基因的昼夜周期性表达规律第114页
     ·ZmAP1基因在4到11叶期茎尖中的表达规律第114-115页
   ·ZmFT1、ZmTFL1、ZmLFY和ZmAP1的相互关系分析第115-118页
 3 结论讨论第118-124页
   ·ZmGI、ZmHd1和ZmFT1参与光周期调控的开花途径第118-119页
   ·ZmFT1、ZmLFY和ZmAP1促进玉米开花第119-120页
   ·ZmLFY和ZmAP1可能影响玉米的花序结构第120-121页
   ·ZmTFL1抑制玉米的成花诱导第121-122页
   ·开花调控的展望第122-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44页
英文摘要第144-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太阳能光合细菌连续制氢试验系统研究
下一篇:玉米光周期敏感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