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土司墓葬石刻艺术研究--以岑瑛及许夫人墓葬石刻为例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14页 |
| ·研究对象和范围 | 第8页 |
| ·研究现状评述 | 第8-1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壮族土司制度的研究 | 第8-9页 |
| ·关于墓葬石刻的研究 | 第9-10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理论关照、资料来源 | 第12-14页 |
| ·理论关照 | 第12-13页 |
| ·资料来源 | 第13-14页 |
| 2 壮族土司墓葬石刻概况 | 第14-20页 |
| ·壮族土司石刻基本概况 | 第14页 |
| ·调查点的石刻概况 | 第14-20页 |
| ·岑瑛墓葬石刻 | 第14-16页 |
| ·墓葬的位置及其自然环境 | 第14-15页 |
| ·墓葬石刻保存现状 | 第15页 |
| ·墓主身份及其族属 | 第15页 |
| ·石刻种类及布局 | 第15-16页 |
| ·石刻工艺及其特点 | 第16页 |
| ·万承土司夫人墓石刻概况 | 第16-20页 |
| ·墓葬的位置及其自然环境 | 第16-17页 |
| ·墓葬保存现状 | 第17-18页 |
| ·墓主身份及其族属 | 第18页 |
| ·墓葬石刻种类及布局形式 | 第18-19页 |
| ·墓葬石刻工艺及特点 | 第19-20页 |
| 3 土司墓葬石刻造型艺术 | 第20-32页 |
| ·岑瑛墓石刻的造型艺术 | 第20-24页 |
| ·石马造型艺术 | 第20-21页 |
| ·石羊造型艺术 | 第21页 |
| ·石龟造型艺术 | 第21页 |
| ·石狮造型艺术 | 第21-22页 |
| ·石虎造型艺术 | 第22-23页 |
| ·龙形怪兽造型艺术 | 第23页 |
| ·石人造型艺术 | 第23-24页 |
| ·石柱造型艺术 | 第24页 |
| ·万承土司夫人墓石刻造型艺术 | 第24-32页 |
| ·瑞兽的造型艺术 | 第24-26页 |
| ·鸟类的造型艺术 | 第26-28页 |
| ·猛兽的造型艺术 | 第28-29页 |
| ·驯兽的造型艺术 | 第29-31页 |
| ·天体的造型艺术 | 第31-32页 |
| 4 土司墓葬石刻的文化内涵 | 第32-40页 |
| ·石刻的设置表现壮族祖先崇拜观念 | 第32-33页 |
| ·石刻布局反映的壮族宇宙观 | 第33-34页 |
| ·石刻形象反映的动物崇拜 | 第34-40页 |
| ·蛇·龙崇拜 | 第34-36页 |
| ·鸟崇拜 | 第36-37页 |
| ·牛崇拜 | 第37页 |
| ·鹿崇拜 | 第37-38页 |
| ·太阳崇拜 | 第38-40页 |
| 5 壮族土司墓石刻艺术的美学与审美价值 | 第40-48页 |
| ·石刻的形式美 | 第40-43页 |
| ·石刻对称的排列与布局的形式美 | 第40-41页 |
| ·石刻的种类与组合所体现的形式美 | 第41页 |
| ·石刻既凝重又活泼的造型所体现的形式美 | 第41-42页 |
| ·石刻精湛的雕刻工艺所体现的形式美 | 第42-43页 |
| ·石刻的内涵美 | 第43-48页 |
| ·石刻的布局所体现的圆柔与方刚之美 | 第43-44页 |
| ·石刻的造型所体现的传神之美 | 第44-45页 |
| ·石刻的功能与功利所体现的神圣之美 | 第45-46页 |
| ·石刻造型多样体现壮族文化的包容之美 | 第46-48页 |
| 6 壮族土司墓葬石刻的社会功能 | 第48-50页 |
| ·土司身份和社会地位的显示功能 | 第48页 |
| ·壮族文化的认知和传承功能 | 第48页 |
| ·壮族石刻艺术的展示和欣赏功能 | 第48-50页 |
| 7 结语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附录 | 第53-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