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友工中国抒情传统研究
| 致谢 | 第1-6页 |
| 内容提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次 | 第9-11页 |
| 绪言 研究的对象、意义与方法 | 第11-17页 |
| 引论 抒情传统建构的缘起 | 第17-27页 |
| 理论编 | 第27-111页 |
| 1 为"经验之知"辩护 | 第27-42页 |
| ·"经验之知"与"现实之知"的对立 | 第27-29页 |
| ·"经验"的"想像活动" | 第29-38页 |
| ·理论阐释的人文主义理想 | 第38-42页 |
| 2 美感经验的定义与结构 | 第42-58页 |
| ·从"经验"的两套定义方案说起 | 第42-47页 |
| ·美感经验的结构 | 第47-49页 |
| ·由快感至境界:美感经验的实现种类 | 第49-58页 |
| 3 经验材料的意义与解释 | 第58-111页 |
| ·材料解释的四种方式 | 第59-68页 |
| ·再论"再经验" | 第68-72页 |
| ·观念单位:直觉印象 | 第72-80页 |
| ·结构原则:等值通性与延续关系 | 第80-100页 |
| ·"等值通性" | 第83-90页 |
| ·"延续关系"与"传移关系" | 第90-97页 |
| ·"抒情"与"描述"的创造过程 | 第97-100页 |
| ·外缘解释:目的与境界 | 第100-111页 |
| 历史编 | 第111-204页 |
| 4 抒情传统的各体美学史 | 第111-175页 |
| ·立史标准:三层次说与象征理论 | 第111-119页 |
| ·先秦乐论:抒情传统的萌芽 | 第119-127页 |
| ·汉魏六朝文论:抒情美典的成长 | 第127-137页 |
| ·唐代诗法与书论:抒情美典的代表 | 第137-156页 |
| ·文字作为象意媒介 | 第138-141页 |
| ·律诗美典 | 第141-150页 |
| ·草书美典 | 第150-156页 |
| ·宋代画论:抒情传统的合流 | 第156-175页 |
| ·"意境"与"气势"之辨 | 第157-160页 |
| ·山水画论 | 第160-165页 |
| ·水墨画论 | 第165-168页 |
| ·文人画论 | 第168-175页 |
| 5 作为文化理想的律诗美学 | 第175-204页 |
| ·律诗的前史:五言古诗—山水诗—宫体诗 | 第175-187页 |
| ·律体的规则:声律和辞律 | 第187-191页 |
| ·律诗的个案:初唐四杰—王维—杜甫 | 第191-204页 |
| 结语 "高友工旋风"所带来的启示 | 第204-214页 |
| 参考文献 | 第214-228页 |
| 作者简历 | 第2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