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菩提与烦恼之间--禅门清规研究
内容提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5页 |
第一章 绪论:问题的提出 | 第5-19页 |
第一节 研究范围的划定 | 第5-9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的概述 | 第9-12页 |
第三节 中国佛教清规的建立和发展的现实意义 | 第12-15页 |
第四节 以问题意识为中心的研究方法探讨 | 第15-19页 |
第二章 从戒律走向清规 | 第19-38页 |
第一节 戒律的传播和清规的起源 | 第20-23页 |
一、戒律的传播和律宗的创立 | 第20-21页 |
二、清规的起源和僧制的创设 | 第21-23页 |
第二节 戒体、发心和清规的合法性 | 第23-32页 |
一、戒体的获得:受戒仪式及观想 | 第24-26页 |
二、戒体与心理学解释 | 第26-27页 |
三、戒体与发心 | 第27-28页 |
四、戒体明见性:能受心与所缘境的相应 | 第28-30页 |
五、净业与清规的合法性的来源 | 第30-32页 |
第三节 对禅门清规中用餐仪轨的解释 | 第32-38页 |
第三章 禅门清规的演变与佛教的中国化 | 第38-49页 |
第一节 禅门清规的演变 | 第38-42页 |
一、《百丈清规》的创制 | 第39-40页 |
二、《禅苑清规》的制定 | 第40页 |
三、《禅林备用清规》的制定 | 第40-41页 |
四、《敕修百丈清规》的制定 | 第41-42页 |
第二节 从清规内容看僧侣的生活世界 | 第42-49页 |
一、从禅林的殿宇结构看世俗政权的影响 | 第42-44页 |
二、从僧侣职位设置看儒家等级观念的影响 | 第44-47页 |
三、从“寺院茶礼”看儒家礼俗的影响 | 第47-48页 |
四、从“普请法”(农禅制度)看农业社会的影响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附录: 清规目录表 | 第50-57页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