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 给事中一职在宋以前的沿革 | 第10-15页 |
二、 宋代给事中封驳权职的变迁及其原因 | 第15-31页 |
(一) 给事中封驳权职的变迁 | 第15-23页 |
1、 知给事中事时期——编次、封驳制敕、举奏条贯等 | 第15-16页 |
2、 门下封驳司(封驳事)时期——审查编敕、封驳诏敕和奏章等 | 第16-18页 |
3、 给事中时期——制度上专司审驳之事 | 第18-23页 |
(二) 封驳权职恢复及其后屡废屡兴原因分析 | 第23-31页 |
1、 宋太宗淳化年间恢复封驳权的原因 | 第23-25页 |
2、 恢复封驳权职后屡废屡兴的原因 | 第25-31页 |
三、 变革中宋代给事中封驳制度的一般实践状况 | 第31-41页 |
(一) 元丰改制前封驳实例分析 | 第31-35页 |
1、 宋太宗时期 | 第31页 |
2、 宋真宗时期 | 第31-32页 |
3、 宋仁宗时期 | 第32-33页 |
4、 宋英宗时期 | 第33-34页 |
5、 宋神宗时期 | 第34-35页 |
(二) 元丰改制后封驳实例分析 | 第35-41页 |
1、 宋哲宗时期 | 第35-37页 |
2、 宋高宗时期 | 第37-38页 |
3、 宋孝宗时期 | 第38-39页 |
4、 宋光宗、宋宁宗时期 | 第39页 |
5、 宋理宗时期 | 第39-41页 |
四、 变革中宋代给事中封驳制度具体操作之共性及其原因 | 第41-48页 |
(一) 变革中给事中封驳制度具体操作的共性 | 第41-44页 |
1、 从封驳的独立性看,制度上基本保持其相对独立性 | 第41-42页 |
2、 从封驳的方式看,宋代取消了唐代时“涂归”的做法 | 第42-43页 |
3、 从封驳的具体内容看,多为除授非人之封驳 | 第43-44页 |
(二) 共性的原因 | 第44-48页 |
1、 抑制相权 | 第44-45页 |
2、 封驳职能重心转移到百官 | 第45-48页 |
五、 变革导致的结果——给事中制度在元明清的发展 | 第48-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4-55页 |
后记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