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民事诉讼目的之基本理论 | 第9-21页 |
第一节 民事诉讼目的的概念界定 | 第9-13页 |
一、民事诉讼目的的哲学探析 | 第9页 |
二、民事诉讼目的的概念辨析 | 第9-12页 |
三、民事诉讼目的与相关概念辨析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民事诉讼目的的学说考察 | 第13-21页 |
一、私权保护说 | 第13-14页 |
二、维护私法秩序说 | 第14-16页 |
三、纠纷解决说 | 第16-17页 |
四、程序保障说 | 第17页 |
五、权利保障说 | 第17-18页 |
六、目的多元说 | 第18-19页 |
七、利益保障说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我国民事诉讼目的之立法考察 | 第21-27页 |
第一节 1982年民事诉讼立法的目的定位 | 第21-23页 |
第二节 1991年民事诉讼立法的目的定位 | 第23-24页 |
第三节 2007年民事诉讼立法的目的定位 | 第24-25页 |
第四节 我国民事诉讼目的立法的价值取向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我国民事诉讼目的之实践探析 | 第27-37页 |
第一节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视角—纠纷解决目的 | 第27-31页 |
一、效率的价值目标 | 第28页 |
二、公正的价值目标 | 第28-29页 |
三、效率公正与民事诉讼目的 | 第29-31页 |
第二节 民事诉讼个案实践的视角 | 第31-37页 |
一、行使民事审判权的法院之目的 | 第32-33页 |
二、从事民事审判活动的法官之目的 | 第33-35页 |
三、行使民事诉权的当事人之目的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我国民事诉讼目的理论、立法和实践背离之原因分析 | 第37-47页 |
第一节 立法与理论背离的原因 | 第37-38页 |
一、理论的滞后性因素 | 第37页 |
二、立法的落后性因素 | 第37-38页 |
三、背离的后果 | 第38页 |
第二节 实践与立法背离的原因 | 第38-41页 |
一、立法的因素 | 第38-39页 |
二、实践的因素 | 第39-41页 |
三、背离的后果 | 第41页 |
第三节 实践与理论背离的原因 | 第41-47页 |
一、理论的"舶来"因素 | 第41-42页 |
二、法院(法官)的体制因素 | 第42-43页 |
三、社会观念的因素 | 第43-46页 |
四、背离的后果 | 第46-47页 |
第五章 我国民事诉讼目的理论、立法与实践之统一 | 第47-60页 |
第一节 我国民事诉讼目的的定位 | 第47-50页 |
一、"民事纠纷解决方式比较"—方法论的借鉴 | 第47-48页 |
二、纠纷解决的浅层目的和权利保护的深层目的 | 第48-50页 |
第二节 我国民事诉讼目的立法的完善 | 第50-55页 |
一、全面修改民事诉讼法 | 第50-52页 |
二、"民事诉讼目的"的条款设计 | 第52-53页 |
三、民事诉讼目的下具体制度设计—以当事人举证责任为例 | 第53-55页 |
第三节 我国民事诉讼目的实践的改进 | 第55-60页 |
一、理顺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思路 | 第56-57页 |
二、推进法官职业化进程—以法官遴选制度为例 | 第57-58页 |
三、提高公民法律意识 | 第58-60页 |
注释 | 第60-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后记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