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夜间通风研究的现状 | 第10-13页 |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存在问题 | 第13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本课题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2. 夜间通风可行性研究 | 第16-36页 |
·气候条件 | 第16-19页 |
·分析方法 | 第19-24页 |
·概述 | 第19-21页 |
·分析方法 | 第21-24页 |
·分析过程 | 第24-34页 |
·典型城市的选取 | 第24-27页 |
·气候分析 | 第27-34页 |
·小结 | 第34-36页 |
3. 建筑模型及传热计算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6-53页 |
·引言 | 第36页 |
·办公建筑基准模型和计算模型 | 第36-39页 |
·建筑围护结构热过程分析数学模型 | 第39-52页 |
·室外空气综合温度 | 第40-43页 |
·确定围护结构表面换热系数的讨论 | 第43-47页 |
·外墙的不稳定传热计算数学模型 | 第47-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4. 模型外墙传热计算 | 第53-71页 |
·谐波反应法 | 第53-56页 |
·主程序框架设计 | 第56-58页 |
·板壁传热计算分析 | 第58-68页 |
·比较分析 | 第68-69页 |
·小结 | 第69-71页 |
5. 结合夜间通风设计的外墙适宜构造 | 第71-76页 |
·引言 | 第71页 |
·人体热舒适要求 | 第71-74页 |
·影响人体热舒适的因素 | 第71-73页 |
·内表面“临界温度”及时间延迟 | 第73-74页 |
·适宜构造外墙热惰性指标的提出 | 第74-75页 |
·小结 | 第75-76页 |
6. 结论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附录 1:计算内表面温度主程序 | 第82-88页 |
附录 2: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的主要论文和参与的研究工作 | 第88-89页 |
图表目录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