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公诉权与自诉权概述 | 第10-20页 |
一、公诉权的概念与价值分析 | 第10-11页 |
(一) 公诉权的概念 | 第10页 |
(二) 公诉权的价值分析 | 第10-11页 |
二、自诉权的概念与价值分析 | 第11-14页 |
(一) 自诉权的概念 | 第11-12页 |
(二) 自诉权的价值分析 | 第12-14页 |
三、公诉权与自诉权的联系与区别 | 第14-16页 |
(一) 公诉权与自诉权的联系 | 第14页 |
(二) 公诉权与自诉权的区别 | 第14-16页 |
四、公诉权与自诉权关系之历史演变 | 第16-20页 |
(一) 以自诉权为基础的起诉方式占主导地位 | 第16-17页 |
(二) 公诉权的产生 | 第17-18页 |
(三) 以公诉权为基础的起诉方式占主导地位 | 第18-20页 |
第二部分 公诉权与自诉权关系的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一、程序正义理念 | 第20-22页 |
二、诉权原理 | 第22-26页 |
第三部分 公诉权与自诉权关系的域外考察 | 第26-35页 |
一、公诉权垄断模式 | 第26-29页 |
(一) 美国 | 第26-27页 |
(二) 法国 | 第27-28页 |
(三) 日本 | 第28-29页 |
二、公诉权与自诉权并存模式 | 第29-32页 |
(一) 德国 | 第29-30页 |
(二) 俄罗斯 | 第30-31页 |
(三) 我国台湾地区 | 第31-32页 |
三、域外立法例对我国的启示 | 第32-35页 |
(一) 公诉权成为刑事起诉权行使的主要方式 | 第32页 |
(二) 严格限制自诉权的行使范围 | 第32-33页 |
(三) 加强对被害人的权利保护 | 第33-35页 |
第四部分 我国公诉权与自诉权关系的现实考量 | 第35-42页 |
一、我国公诉权与自诉权关系的现状 | 第35-36页 |
(一) 自诉权占垄断地位的情形 | 第35页 |
(二) 公诉权与自诉权并存的情形 | 第35-36页 |
(三) 公诉权转化为自诉权的情形 | 第36页 |
二、我国公诉权与自诉权关系的立法缺陷 | 第36-38页 |
(一) 自诉案件范围过大打破现有理论框架 | 第37页 |
(二) 法律对公诉权与自诉权并存案件的范围规定不完备 | 第37-38页 |
(三) 公诉权与自诉权在法律规定上的冲突 | 第38页 |
(四) 偏离了现代刑事起诉理念 | 第38页 |
三、我国公诉权与自诉权关系的司法弊端 | 第38-42页 |
(一) 公诉权和自诉权先后行使引起的冲突 | 第39-40页 |
(二) 公安机关对公诉权与自诉权并存案件处理方式欠妥 | 第40页 |
(三) 自诉权行使不利 | 第40-42页 |
第五部分 我国公诉权与自诉权关系的完善思考 | 第42-51页 |
一、缩小自诉案件范围 | 第42-44页 |
(一) 缩小自诉案件范围的必要性 | 第42-43页 |
(二) 缩小自诉案件范围的立法建议 | 第43-44页 |
二、建立被害人自诉权的保障机制 | 第44-46页 |
(一) 建立被害人自诉权保障机制的必要性 | 第44页 |
(二) 建立被害人自诉权保障机制的内容 | 第44-46页 |
三、构建自诉转公诉机制 | 第46-51页 |
(一) 构建自诉转公诉机制的必要性 | 第46页 |
(二) 自诉转公诉机制的构建 | 第46-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注释 | 第52-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