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供水管网运行状态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4页 |
|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3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2页 |
| ·管网漏损问题研究 | 第13-18页 |
| ·管网水力模型研究 | 第18-19页 |
| ·管网水质模型研究 | 第19-22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 ·论文主要研究目标 | 第22页 |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供水管网物理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 第24-48页 |
| ·管网物理模型构建理论 | 第24-28页 |
| ·模型构建基本方程 | 第25页 |
| ·相似准则 | 第25-26页 |
| ·变态水力模拟 | 第26-28页 |
| ·管网物理模型建立的过程 | 第28-33页 |
| ·管网的管网简化和抽象 | 第28-32页 |
| ·物理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 第32-33页 |
| ·实验模型的水力学特性的研究方案 | 第33-46页 |
| ·实验设施基本描述 | 第33-38页 |
| ·管网物理模型研究实验方案 | 第38-40页 |
| ·管网模型可靠性检验 | 第40-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 第三章 供水管网宏观运行状态模拟研究 | 第48-64页 |
| ·管网运行参数估计的方法 | 第49-57页 |
| ·微观模型 | 第49-50页 |
| ·宏观模型 | 第50-57页 |
| ·基于物理模型的管网运行状态估计 | 第57-63页 |
| ·现有管网宏观模型存在问题和本章拟采用的解决方式 | 第57页 |
| ·粒子群优化算法在管网状态估计中的应用 | 第57-60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0-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四章 供水管网物理模型漏损状态分析 | 第64-81页 |
| ·供水管网漏损理论研究概述 | 第64-69页 |
| ·管网渗漏探测技术和分析方法 | 第64-68页 |
| ·存在的问题及难点 | 第68-69页 |
| ·模拟管网漏损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 第69-71页 |
| ·漏损发生时管网压力变化分析 | 第71-75页 |
| ·渗漏 | 第71-73页 |
| ·爆管 | 第73-75页 |
| ·漏损发生时管网流速和流量变化分析 | 第75-80页 |
| ·渗漏 | 第75-78页 |
| ·爆管 | 第78-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第五章 基于物理模型的供水管网压力控制研究 | 第81-92页 |
| ·供水管网压力控制研究现状 | 第81-84页 |
| ·供水管网的压力模拟研究 | 第81-82页 |
| ·压力与漏损控制研究 | 第82-84页 |
| ·管网压力特征及趋势分析 | 第84页 |
| ·应用等水压线对供水管网进行压力控制 | 第84-89页 |
| ·Matlab 的GUI 开发环境及算法介绍 | 第85页 |
| ·所涉及的Matlab 绘图函数 | 第85-86页 |
| ·管网等水压线的绘制步骤 | 第86-87页 |
| ·物理模型等水压线 | 第87-89页 |
| ·供水管网压力的三维水压面 | 第89-90页 |
| ·所涉及的Matlab 绘图函数 | 第89页 |
| ·管网三维水压面的绘制步骤 | 第89-90页 |
| ·物理模型三维水压面 | 第90页 |
|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 第六章 城市供水管网余氯动态模拟 | 第92-113页 |
| ·氯消毒原理 | 第92-95页 |
| ·水中氯的化学反应 | 第92-93页 |
| ·影响余氯衰减的因素 | 第93-95页 |
| ·余氯的衰减模型 | 第95-103页 |
| ·主水体衰减模型 | 第96-98页 |
| ·管壁衰减模型 | 第98-99页 |
| ·管段衰减模型 | 第99-103页 |
| ·余氯的动态模拟 | 第103-112页 |
| ·EPANET 余氯衰减模型的功能和参数应用 | 第104-105页 |
| ·动态水质模拟过程 | 第105-107页 |
| ·余氯动态模拟结果 | 第107-11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113-116页 |
| ·研究成果及结论 | 第113-115页 |
| ·建议及展望 | 第115-11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6-126页 |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126-128页 |
| 致谢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