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综合结论 | 第16-17页 |
·本文的目的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7-18页 |
·本文研究思路、篇章结构及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2章 主体功能区的内涵、特征及理论依据 | 第20-33页 |
·主体功能区的内涵与特征 | 第20-23页 |
·主体功能区的内涵 | 第20-22页 |
·主体功能区的特征 | 第22-23页 |
·主体功能区相关概念辨析 | 第23-25页 |
·主体功能区的理论依据 | 第25-33页 |
·科学发展观 | 第26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6-29页 |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 第29-31页 |
·区域差异与关联理论 | 第31-33页 |
第3章 主体功能区的类型与功能 | 第33-43页 |
·主体功能区的类型 | 第33-36页 |
·国家确定的主体功能区类型 | 第33-35页 |
·主体功能区的补充类型 | 第35-36页 |
·主体功能区的功能 | 第36-43页 |
·各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 | 第37-40页 |
·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与非主体功能的关系 | 第40-43页 |
第4章 主体功能区的主体、客体及范围 | 第43-49页 |
·主体功能区划的主体与客体 | 第43-47页 |
·主体功能区划的主体 | 第43-45页 |
·主体功能区划的客体 | 第45-47页 |
·主体功能区划的范围 | 第47-49页 |
第5章 主体功能区划的原则与标准 | 第49-66页 |
·主体功能区划的原则 | 第49-56页 |
·坚持以人为本的主要原则 | 第50-53页 |
·科学可行性原则 | 第53-54页 |
·全纳性参与原则 | 第54-55页 |
·动态反馈调整原则 | 第55-56页 |
·主体功能区划的方法与标准 | 第56-66页 |
·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 第57-61页 |
·评价现有开发密度 | 第61-63页 |
·评价发展潜力 | 第63-65页 |
·综合划分结果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课题和发表的文章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