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地方旅游事业论文

旅游扶贫的理论研究以及在四川应用的实证分析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20页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4页
     ·研究背景第11-12页
     ·研究意义第12-14页
   ·国内外旅游扶贫研究综述第14-18页
     ·国外旅游扶贫研究综述第14-15页
     ·国内旅游扶贫研究综述第15-18页
   ·论文的研究方案第18-20页
     ·研究方法第18-19页
     ·技术路线第19-20页
第2章 旅游扶贫的理论支撑第20-30页
   ·旅游扶贫的相关概念界定第20-23页
     ·贫困的概念第20页
     ·旅游扶贫的概念第20-22页
     ·旅游扶贫的目标地区和目标人口第22-23页
   ·旅游扶贫的理论支撑第23-29页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3-24页
     ·比较优势理论第24-26页
     ·旅游乘数理论第26-27页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第27-28页
     ·收入分配理论第28页
     ·其他理论第28-29页
   ·旅游扶贫理论小结第29-30页
第3章 三圣乡红砂村旅游扶贫模式第30-34页
   ·三圣乡红砂村概况第30-31页
   ·三圣乡红砂村旅游扶贫模式第31-32页
   ·旅游扶贫模式选择第32-33页
     ·模式选择的条件第32页
     ·模式选择的原则第32-33页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4章 红砂村旅游扶贫开发的效应分析第34-42页
   ·旅游扶贫效应的基本概念第34-35页
   ·红砂村旅游扶贫效应研究第35-40页
     ·贫困人口在旅游开发中的实际受益和发展情况第35-36页
     ·感知效应—贫困人口对旅游发展及由此产生的生活变化的感知第36-38页
     ·扶贫效应的可持续性第38-40页
   ·红砂村旅游扶贫的启示第40-42页
     ·对旅游扶贫将产生的影响第40-41页
     ·对于旅游扶贫理论将产生的影响第41-42页
第5章 四川旅游扶贫开发的对策研究第42-54页
   ·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第42-44页
   ·构建多种旅游扶贫模式第44-47页
     ·政府主导模式第44-45页
     ·“整体租赁”模式第45页
     ·“景区帮扶”模式第45-46页
     ·农家乐开发模式第46页
     ·现代农业产业化旅游开发模式第46-47页
   ·加大贫困人口的参与第47-48页
   ·建立旅游扶贫的保障体系第48-54页
     ·资金的保障第48-49页
     ·资源环境保障第49-51页
     ·人才保障第51-52页
     ·社会文化保障第52-54页
结论与展望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61页
致谢第61-62页
附录第62-6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经济增长理论的中部经济崛起动因研究
下一篇: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