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导论 | 第13-16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情况概述 | 第14-15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6页 |
1. 股利政策的相关基本概念 | 第16-20页 |
·股利 | 第16-17页 |
·股利政策及基本模式 | 第17-19页 |
·股利政策 | 第17页 |
·股利政策的基本模式 | 第17-19页 |
·相关概念解释 | 第19-20页 |
2. “理性”股利政策的基本特征 | 第20-25页 |
·法律环境对股利政策的影响 | 第20-22页 |
·成熟市场股利政策的共性 | 第22-24页 |
·股利支付现象普遍,支付规模与公司规模成正向关系 | 第22页 |
·支付比率大,以派现为主要分配方式 | 第22-23页 |
·股利分配政策连续稳定 | 第23-24页 |
·市场对股利政策的理性回应 | 第24-25页 |
3. 我国股利政策的“非理性”现象 | 第25-37页 |
·宏观环境对股利政策的影响 | 第25-27页 |
·沪深股市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非理性”现象 | 第27-33页 |
·分配形式繁杂多样 | 第27-28页 |
·股利总体支付率水平低下,不分配、少分配现象严重 | 第28-30页 |
·分红不足与恶性分红并存 | 第30-31页 |
·股票股利偏好 | 第31-32页 |
·股利政策的不稳定性 | 第32-33页 |
·含H 股、B 股的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特征 | 第33-35页 |
·非理性股利政策的负面效应 | 第35-37页 |
4. 主流金融理论与我国股利政策“非理性”的矛盾 | 第37-45页 |
·主流金融学的股利政策理论 | 第37-42页 |
·传统的股利政策理论及其评价 | 第37-39页 |
·现代的股利政策理论及其评价 | 第39-42页 |
·主流金融理论与我国股利政策的矛盾 | 第42-45页 |
·顾客效应理论的不适用性 | 第42-43页 |
·信号传递作用的弱化及扭曲 | 第43页 |
·代理理论与连续性股利政策的矛盾 | 第43-45页 |
5. 行为金融学框架下的基本股利理论 | 第45-52页 |
·行为金融学对主流金融理论的质疑 | 第45-46页 |
·行为金融学框架下的基本股利理论 | 第46-52页 |
·自我控制理论对股利政策的解释 | 第46-47页 |
·期望理论对股利政策的解释 | 第47-48页 |
·心理账户和习惯行为理论对股利政策的解释 | 第48-49页 |
·后悔厌恶理论对股利政策的解释 | 第49-50页 |
·投合理论对股利政策的解释 | 第50-52页 |
6. 我国“非理性”股利政策的行为金融学解释 | 第52-68页 |
·投资者股利偏好的行为金融学解释 | 第52-60页 |
·我国投资者特征分析 | 第52-53页 |
·投资者心理偏差分析 | 第53-55页 |
·投资者行为偏差分析 | 第55-60页 |
·投合理论对“低分红,高送转”现象的解释 | 第60-61页 |
·管理层行为对“分红不足与恶性分红”现象的解释 | 第61-65页 |
·管理层心理偏差对“分红不足”的解释 | 第61-62页 |
·管理者行为偏差对“畸形分红”的解释 | 第62-65页 |
·政府及监管部门的“有限理性”解释 | 第65-68页 |
·制度缺陷 | 第65-66页 |
·不当政策干预与错误政策信号传递 | 第66-68页 |
7. 对股权分置改革后股利政策变化的预测及规范我国股利政策的可行性建议 | 第68-75页 |
·对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股利政策变化的预测 | 第68-70页 |
·规范我国股利政策的可行性建议 | 第70-73页 |
·加强制度建设,培养良好市场环境 | 第70-72页 |
·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 第72页 |
·积极培养机构投资,倡导理性投资 | 第72-73页 |
·小结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后记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