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的创新性研究工作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第一章 疱疹病毒UL6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1-18页 |
1.疱疹病毒概述 | 第11-13页 |
2.UL6基因在疱疹病毒中的特征 | 第13-16页 |
3.关于UL6基因的展望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蛋白质B细胞抗原表位的研究方法进展 | 第18-22页 |
1 抗原表位的概念 | 第18页 |
2 B细胞抗原表位的理论预测法 | 第18-20页 |
3 B细胞表位的实验测定法 | 第20-22页 |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实验研究 | 第23-86页 |
第三章 鸭瘟病毒UL6基因B细胞表位预测及密码子偏爱性分析 | 第23-3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3-24页 |
·数据 | 第23页 |
·主要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2.结果 | 第24-30页 |
·DEV CHv毒株UL6蛋白的二级结构预测 | 第24-25页 |
·DEV CHv毒株UL6蛋白亲水性预测结果 | 第25页 |
·DEV CHv毒株UL6蛋白可塑性预测结果 | 第25-26页 |
·DEV CHv毒株UL6蛋白的抗原指数预测结果 | 第26页 |
·DPV UL6基因密码子使用频率和氨基酸组成偏爱分析 | 第26-28页 |
·DPV UL6基因与大肠杆菌、酵母及人的密码子使用偏爱性比较 | 第28-30页 |
3.讨论 | 第30-32页 |
·B细胞表位预测对UL6多肽链的分析 | 第30-31页 |
·UL6基因密码子偏嗜性分析结果对表达的影响 | 第31页 |
·选取截段表达的意义 | 第31-32页 |
第四章 鸭瘟病毒UL6基因主要抗原域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其抗体制备 | 第32-48页 |
1.材料 | 第32-34页 |
·材料及试剂 | 第32页 |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32页 |
·实验动物 | 第32-33页 |
·主要溶液配制 | 第33-34页 |
2.方法 | 第34-42页 |
·PCR扩增DPV CHv株UL6M基因 | 第34-35页 |
·UL6M基因的T-载体克隆与鉴定 | 第35-36页 |
·UL6M基因重组表达菌株的构建 | 第36-38页 |
·重组表达质粒的小量诱导表达 | 第38页 |
·表达蛋白的Western Blotting检测 | 第38-39页 |
·重组质粒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39-40页 |
·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40页 |
·兔抗UL6M蛋白高免血清的制备 | 第40-41页 |
·兔抗UL6M IgG的纯化 | 第41-42页 |
3.结果 | 第42-46页 |
·主要抗原域片段的克隆和鉴定 | 第42页 |
·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 | 第42-43页 |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及条件优化 | 第43-44页 |
·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44-45页 |
·免疫兔血清的Western-blotting检测 | 第45-46页 |
·免疫兔血清的ELISA抗体效价的检测 | 第46页 |
4.讨论 | 第46-48页 |
·基于UL6基因保守区段的主要抗原域的选取 | 第46-47页 |
·外源基因的融合表达的意义 | 第47页 |
·诱导表达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基于UL6主要抗原域蛋白的间接ELISA检测DPV抗体方法的建立 | 第48-57页 |
1.材料 | 第48页 |
·血清 | 第48页 |
·主要器材 | 第48页 |
·主要试剂 | 第48页 |
2.方法 | 第48-50页 |
·最佳抗原包被浓度的确定 | 第48页 |
·酶标二抗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48页 |
·待检血清最佳稀释度的确定 | 第48-49页 |
·ELISA检测程序流程 | 第49页 |
·ELISA阴阳性临界值的确定 | 第49页 |
·特异性试验 | 第49页 |
·重复性试验 | 第49页 |
·敏感性试验 | 第49-50页 |
3.结果 | 第50-55页 |
·最佳抗原包被浓度确定的结果 | 第50页 |
·酶标抗体和检测血清最适度的确定 | 第50-53页 |
·ELISA阴阳性临界值的确定 | 第53页 |
·特异性试验结果 | 第53-54页 |
·重复性试验结果 | 第54页 |
·敏感性试验 | 第54-55页 |
·样品血清的临床检测结果 | 第55页 |
4.讨论 | 第55-57页 |
·应用表达蛋白建立ELISA方法对鸭瘟检测的意义 | 第55页 |
·ELISA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 第55-56页 |
·UL6抗原域蛋白间接ELISA方法的特异性 | 第56-57页 |
第六章 鸭瘟病毒UL6基因主要抗原域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疫苗的研制及免疫原性研究 | 第57-62页 |
1 材料 | 第57页 |
·毒株、疫苗和试验动物: | 第57页 |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57页 |
2 方法 | 第57-58页 |
·重组亚单位疫苗的制备 | 第57-58页 |
·试验动物分组与免疫: | 第58页 |
·攻毒保护试验 | 第58页 |
·血清抗体检测试验 | 第58页 |
3 结果 | 第58-60页 |
·不同时间段鸭血清ELISA抗体效价 | 第58-60页 |
·攻毒保护试验结果: | 第60页 |
4 讨论 | 第60-62页 |
·应用重组表达蛋白制备亚单位疫苗的研究 | 第60-61页 |
·UL6主要抗原域蛋白制备重组亚单位疫苗的攻毒保护效果 | 第61-62页 |
第七章 基于DPV UL6基因主要抗原域蛋白的免疫组化方法建立及其在UL6基因功能研究和DPV强毒感染鸭组织中定位分布规律的检测 | 第62-75页 |
1 材料 | 第62-63页 |
·毒株、病料及试验动物 | 第62页 |
·免疫酶组织化学技术所需试剂 | 第62页 |
·主要仪器 | 第62-63页 |
2 方法 | 第63-65页 |
·实验动物人工感染DPV及样品采集 | 第63页 |
·样品组织包埋及切片 | 第63页 |
·载(盖)玻片准备 | 第63页 |
·组织包埋及切片 | 第63页 |
·间接免疫酶组化检测DPV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 第63-65页 |
3.结果 | 第65-72页 |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DPV的建立与优化 | 第65页 |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鸭瘟病毒特异性试验结果: | 第65页 |
·间接免疫组化检测石蜡切片中DPV UL6基因产物在人工感染鸭体内的表达动态 | 第65-66页 |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石蜡切片中DPV UL6基因产物在鸭体内组织定位分布 | 第66-72页 |
4 讨论 | 第72-75页 |
·间接免疫组化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 第72-73页 |
·免疫组化方法对UL6基因产物在组织上的动态表达监测与其基因功能的关系探讨 | 第73-74页 |
·免疫组化方法对鸭瘟病毒在鸭体组织内侵染规律的研究 | 第74-75页 |
第八章 基于DPV UL6基因主要抗原域蛋白的免疫荧光方法建立及其在UL6基因功能研究和DPV强毒感染鸭组织中定位分布规律的检测 | 第75-86页 |
1 材料 | 第75页 |
·毒株、病料及试验动物 | 第75页 |
·免疫荧光技术所需试剂 | 第75页 |
·主要仪器 | 第75页 |
2 方法 | 第75-77页 |
·实验动物人工感染DPV及样品采集 | 第75页 |
·样品组织包埋及切片 | 第75页 |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DPV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 第75-76页 |
·免疫荧光检测石蜡切片中DPV UL6基因在人工感染鸭体内的表达动态 | 第76-77页 |
·免疫荧光检测石蜡切片中DPV UL6基因产物在鸭体内的组织定位分布 | 第77页 |
3 结果 | 第77-83页 |
·免疫荧光方法检测DPV的建立与优化 | 第77页 |
·免疫荧光方法检测鸭瘟病毒特异性试验结果: | 第77页 |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石蜡切片中DPV UL6基因产物在人工感染鸭体内的表达动态 | 第77-78页 |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石蜡切片中DPV UL6基因产物在鸭体内的组织定位分布 | 第78-83页 |
4 讨论 | 第83-86页 |
·间接免疫荧光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 第83-84页 |
·免疫荧光方法对UL6基因产物在组织上的动态表达监测与其基因功能的关系探讨 | 第84页 |
·间接免疫荧光方法对鸭瘟病毒在鸭体组织内侵染规律的研究 | 第84-86页 |
结论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