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部分 《伤寒杂病论》中三个复方的GC-MS研究 | 第8-4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20页 |
1 复方概述 | 第9-15页 |
·什么是复方 | 第9页 |
·复方的组成与变化 | 第9-13页 |
·复方的配伍目的 | 第9-11页 |
·复方的基本结构 | 第11-12页 |
·复方的变化形式 | 第12-13页 |
·中药复方煎煮过程中各成分的相互影响 | 第13-15页 |
·沉淀反应 | 第13页 |
·增溶作用 | 第13-14页 |
·成分的转化和异构 | 第14页 |
·中药复方分煎与合煎对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 第14-15页 |
2 复方配伍过程中化学成分变化研究的思想和方法 | 第15-17页 |
·总体思想 | 第15-16页 |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16页 |
·GC-MS分析条件探索和优化 | 第16-17页 |
·GC毛细管柱的选择 | 第16页 |
·分流比的选择 | 第16页 |
·载气流速的选择 | 第16页 |
·柱温的选择 | 第16-17页 |
·离子源的电离能 | 第17页 |
3 《伤寒杂病论》中三个复方简述 | 第17-19页 |
·栀子干姜汤 | 第17-18页 |
·桂枝甘草汤 | 第18页 |
·泽泻汤 | 第18-19页 |
4 《伤寒杂病论》中药物剂量的折算与煎煮方法 | 第19-20页 |
·本实验中所采用的剂量折算方法 | 第19页 |
·本实验中所采用的煎煮方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GC-MS法研究《伤寒杂病论》中三个复方的化学成分变化 | 第20-39页 |
1 实验药材与主要仪器 | 第20页 |
·实验药材 | 第20页 |
·实验仪器 | 第2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0-22页 |
·GC-MS条件 | 第20-21页 |
·实验剂量说明 | 第21页 |
·样品制备 | 第21-22页 |
·栀子干姜汤样品的制备 | 第21页 |
·桂枝甘草汤样品的制备 | 第21页 |
·泽泻汤样品的制备 | 第21-22页 |
·样品的气质联用分析 | 第22页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2-38页 |
·栀子干姜汤 | 第22-27页 |
·栀子干姜汤的总离子流图 | 第22-25页 |
·栀子干姜汤实验结果 | 第25-27页 |
·栀子干姜汤结果分析 | 第27页 |
·桂枝甘草汤 | 第27-33页 |
·桂枝甘草汤的总离子流图 | 第27-31页 |
·桂枝甘草汤实验结果 | 第31-32页 |
·桂枝甘草汤结果分析 | 第32-33页 |
·泽泻汤 | 第33-38页 |
·泽泻汤的总离子流图 | 第33-36页 |
·泽泻汤实验结果 | 第36-37页 |
·泽泻汤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4 讨论 | 第38-39页 |
第三章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第二部分 四氢异喹啉衍生物的合成研究 | 第42-8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42-60页 |
1 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异喹啉类生物碱 | 第43-46页 |
·双苄异喹啉类 | 第43-45页 |
·原小檗碱类 | 第45-46页 |
2 国内外对异喹啉类衍生物抗心律失常活性的研究概况 | 第46-48页 |
3 四氢异喹啉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 第48-60页 |
·从芳醛和氨基乙缩醛合成四氢异喹啉 | 第48-50页 |
·从芳基乙胺合成四氢异喹啉 | 第50-52页 |
·用活化的芳基乙胺和醛合成四氢异喹啉 | 第52-57页 |
·Pictet-Spengler反应酸催化体系 | 第52-54页 |
·Pictet-Spengler反应的选择性 | 第54-55页 |
·特殊底物的Pictet-Spengler反应 | 第55-56页 |
·固相Pictet-Spengler反应 | 第56-57页 |
·C-C联接合成方法 | 第57-58页 |
·Schittler-Muller合成法 | 第58页 |
·Grignard合成法 | 第58页 |
·仿生合成法 | 第58-60页 |
第二章 以L-多巴和醛为原料合成四氢异喹啉衍生物 | 第60-76页 |
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60-61页 |
·实验仪器 | 第60-61页 |
·试剂 | 第61页 |
2 1-取代-6,7-二羟基-1,2,3,4-四氢异喹啉-3-羧酸的合成与表征 | 第61-75页 |
·化合物Ⅰ 6,7-二羟基-1-(4-羟基苯基)-1,2,3,4-四氢异喹啉-3-羧酸的合成与表征 | 第61-62页 |
·化合物Ⅱ 6,7-二羟基-1-对甲苯基-1,2,3,4-四氢异喹啉-3-羧酸的合成与表征 | 第62-64页 |
·化合物Ⅲ 6,7-二羟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1,2,3,4-四氢异喹啉-3-羧酸的合成与表征 | 第64-65页 |
·化合物Ⅳ 6,7-二羟基-1-(3-羟基-4-甲氧基苯基)-1,2,3,4-四氢异喹啉-3-羧酸的合成与表征 | 第65-67页 |
·化合物Ⅴ 6,7-二羟基-1-(2-羟基-3-甲氧基苯基)-1,2,3,4-四氢异喹啉-3-羧酸的合成与表征 | 第67-68页 |
·化合物Ⅵ 6,7-二羟基-1-(3,4,5-三甲氧基苯基)-1,2,3,4-四氢异喹啉-3-羧酸的合成与表征 | 第68-70页 |
·化合物Ⅶ 1-(2-氯喹啉-3-基)-6,7-二羟基-1,2,3,4-四氢异喹啉-3-羧酸的合成与表征 | 第70-72页 |
·化合物Ⅷ 6,7-二羟基-1-甲基-1,2,3,4-四氢异喹啉-3-羧酸的合成 | 第72-73页 |
·化合物Ⅸ 1-(4-(二甲氨基)苯基)-6,7-二羟基-1,2,3,4-四氢异喹啉-3-羧酸的合成 | 第73-75页 |
3 讨论 | 第75-76页 |
·合成路线的选择 | 第75页 |
·反应机理 | 第75页 |
·溶液pH值、反应温度、时间和反应物配比对反应的影响 | 第75-76页 |
·R与S对映异构体的生成 | 第76页 |
·几个未与L-多巴发生反应的醛 | 第76页 |
第三章 结论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附图 | 第82-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