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5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0-14页 |
(二) 研究基础 | 第14页 |
(三) 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一) 现有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二) 本人研究的突破点 | 第19页 |
(三) 研究总括 | 第19-20页 |
三、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 | 第20-22页 |
(一)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贵阳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现状 | 第22-31页 |
一、贵阳市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现状 | 第22-24页 |
(一) 贵阳市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基本情况 | 第22-23页 |
(二) 贵阳市农村党员干部传统培训的情况 | 第23-24页 |
二、贵阳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实施情况 | 第24-28页 |
(一) 项目的目的与规划 | 第24页 |
(二) 项目基础设施建设 | 第24-26页 |
(三) 项目实施内容 | 第26-28页 |
三、项目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 第28-31页 |
(一) 干部思想政治认识需要再提高 | 第29页 |
(二) 远教队伍建设需要再加强 | 第29页 |
(三) 学习氛围需要再营造 | 第29-30页 |
(四) 教学资源建设需要再完善 | 第30页 |
(五) 基层干部创新意识需要再增强 | 第30页 |
(六) 教育理论研究工作需要再改进 | 第30-31页 |
第三章 贵阳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实施效果分析 | 第31-41页 |
一、效果分析 | 第31-38页 |
(一) 建立了"让干部经常受教育"的长效机制 | 第31-33页 |
(二)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 第33-35页 |
(三) 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 | 第35-36页 |
(四) 促进农村党员干部工作方式创新 | 第36-37页 |
(五)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素质 | 第37页 |
(六) 以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 | 第37-38页 |
(七) 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体系,建立学习型新农村 | 第38页 |
二、效果反思 | 第38-41页 |
(一) 教育资金来源缺乏保障 | 第39页 |
(二) 远教人员队伍缺乏保障 | 第39页 |
(三) 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 第39页 |
(四) 教育对象缺乏学习积极性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影响贵阳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效果的因素分析 | 第41-45页 |
一、观念因素 | 第41页 |
(一) 管理者"只顾当前"的观念 | 第41页 |
(二) 教育实施者的"得过且过"的观念 | 第41页 |
(三) 受教育者的"等、靠、要"的观念 | 第41页 |
二、制度因素 | 第41-43页 |
(一) 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制度需要建立 | 第41-42页 |
(二) 组织机构设置有待进一步健全 | 第42页 |
(三) 教学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 第42-43页 |
(四) 经费开支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明确。 | 第43页 |
三、教学内容因素 | 第43页 |
四、教学方式因素 | 第43-44页 |
(一) 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 第43-44页 |
(二) 教学手段单一 | 第44页 |
(三) 教学方式保守 | 第44页 |
五、教育对象因素 | 第44-45页 |
(一) 教育对象排斥新事物 | 第44页 |
(二) 教育对象缺乏学习主动性 | 第44-45页 |
第五章 提升贵阳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效果的对策 | 第45-53页 |
一、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目标的调整 | 第45-46页 |
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内容的更新 | 第46-47页 |
(一) 形式活泼 | 第46页 |
(二) 内容新颖 | 第46-47页 |
三、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方式的创新 | 第47-51页 |
(一) 组织教学要有创新性 | 第47-48页 |
(二) 实施教学要有针对性 | 第48-49页 |
(三) 教学活动要有灵活性 | 第49-50页 |
(四) 继续实施"双千工程" | 第50-51页 |
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的改革 | 第51-53页 |
(一) 现有评价机制 | 第51页 |
(二) 评价机制的改革方向 | 第51-53页 |
第六章 贵阳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效果的保障条件分析 | 第53-58页 |
一、构建符合农村党员干部实际的教育组织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 第53-55页 |
(一) 原有评价指标的分析 | 第53-54页 |
(二) 新评价指标的构建 | 第54-55页 |
二、建立严格而定期的监测远程教育的制度 | 第55-56页 |
(一) 现有的监测制度 | 第55页 |
(二) 严格定期的监测制度 | 第55-56页 |
三、引入多元评价主体的效果评价方式 | 第56页 |
(一) 现有评价主体 | 第56页 |
(二) 多元评价主体 | 第56页 |
四、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 第56-58页 |
(一) 现有的经费投入机制 | 第56页 |
(二) 建立有保障的经费投入机制的途径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