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水资源短缺现状 | 第12页 |
·制药废水对环境的污染 | 第12页 |
·清洁生产政策 | 第12-13页 |
·我国制药废水排放标准 | 第13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页 |
·国内外处理制药废水的方法 | 第13-18页 |
·物化处理方法 | 第14-15页 |
·生化法处理技术 | 第15-17页 |
·制药废水处理新技术 | 第17-18页 |
·厌氧处理中的微生物群体 | 第18-20页 |
·不产甲烷菌 | 第19页 |
·产甲烷菌 | 第19-20页 |
·不同菌系的相互作用 | 第20页 |
·研究对象与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研究对象 | 第20-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四川某制药厂废水发酵产沼气过程中微生物的营养需求研究 | 第22-32页 |
·实验概述 | 第22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2-24页 |
·实验废水 | 第22-23页 |
·试剂与实验装置 | 第23-24页 |
·试验方法 | 第24-26页 |
·试验设计方案 | 第24-25页 |
·试验步骤 | 第25页 |
·试验主要分析项目及其测定方法 | 第25-2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6-31页 |
·负荷提升过程对正交试验影响分析 | 第26页 |
·pH 值对正交试验影响分析 | 第26-27页 |
·污泥接种量对正交试验影响分析 | 第27-28页 |
·正交试验结果 | 第28-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四川某制药厂废水厌氧发酵产沼气连续运行试验 | 第32-44页 |
·实验概述 | 第32页 |
·试验材料 | 第32页 |
·试验方法 | 第32-33页 |
·对照组废水厌氧发酵 | 第32-33页 |
·试验组废水厌氧发酵 | 第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42页 |
·对照组废水发酵产沼气结果 | 第33-35页 |
·实验组废水发酵产沼气结果 | 第35-37页 |
·进料量与产气量 | 第37-40页 |
·厌氧发酵中间代谢产物 | 第40-41页 |
·厌氧发酵对 COD 的去除效果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制药废水达标排放技术研究 | 第44-47页 |
·试验概述 | 第44页 |
·试验材料 | 第44页 |
·试验方法 | 第44页 |
·厌氧出水的曝气 | 第44页 |
·超磁分离处理好氧出水 | 第44页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44-46页 |
·好氧处理对废水 COD 的去除 | 第44-45页 |
·超磁分离技术对废水的处理效果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制药厂废水实际沼气工程运行研究 | 第47-61页 |
·工程概况 | 第47-51页 |
·工艺流程 | 第47页 |
·工程设计 | 第47-49页 |
·工程施工设计 | 第49-51页 |
·沼气工程的调试启动 | 第51-58页 |
·营养物质的添加 | 第51页 |
·UBF 反应器的启动 | 第51-54页 |
·UBF 反应器的稳定及故障排除 | 第54-58页 |
·沼气脱硫 | 第58页 |
·厌氧——好氧联合工艺处理效果 | 第58-60页 |
·厌氧发酵产沼气效果 | 第58-59页 |
·厌氧发酵对 COD 的处理效果 | 第59页 |
·好氧工艺对废水的处理效果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工艺改进建议 | 第61-64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存在的不足 | 第62-63页 |
·没有确定动态的营养配方 | 第62页 |
·用石灰调节污泥沉降性能的缺陷 | 第62页 |
·沼气缺乏净化 | 第62-63页 |
·整个污水处理工程最终仍有不达标的因素 | 第63页 |
·废水处理工艺的改进建议 | 第63-64页 |
·增加沼气净化设施 | 第63页 |
·用超磁分离技术做废水后续处理 | 第63页 |
·改进后的工艺流程图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附录Ⅰ | 第68-72页 |
附录Ⅱ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作者简历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