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广播、电视事业论文--编辑、写作和播送业务论文

突发事件中电视传播的符号互动理论分析--以5·12汶川大地震中的电视传播为例

内容提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导论第10-15页
 (一) 研究缘起第10-11页
 (二) 基本理论假设和研究视角第11-12页
 (三) 若干重要概念的界定第12-14页
 (四)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资料说明第14-15页
一 相关文献综述第15-22页
 (一) 符号学相关文献综述(电视怎样运用符号)第15-16页
 (二) 社会学相关文献综述(角色、符号互动与电视传播理论)第16-17页
  1. 关于符号互动论的理论第16页
  2. 关于社会角色的研究第16-17页
 (三) 法学相关文献综述(公民的知情权)第17-18页
 (四) 伦理学相关文献综述(互助行为)第18-19页
 (五) 美学相关文献综述(符号的美学意义)第19-20页
 (六) 传播学相关文献综述(符号的传播原则与技巧)第20-21页
 (七) 哲学相关文献综述(符号在主客观两方面的意义建构)第21页
 (八) 形成的结论与启示第21-22页
二、案例介绍第22-30页
 (一) 5·12 汶川地震事件概要第22-23页
 (二) 电视传播5·12 地震救灾的主要成效第23-26页
 (三) 电视传播5·12 地震救灾的几个特点第26-30页
  1. 及时、快速:电视媒体释放出超常能量第26-28页
  2. 实时、现场:电视报道可信、感人且权威第28-29页
  3. 立体、深入:电视传播全面展示最新动态第29-30页
三、角色表现、符号构建与事件传播的互动机制分析第30-63页
 (一) 角色系统与符号系统之间的互构逻辑第30-36页
  1. 角色系统的感性符号与理性符号第30-31页
  2. 角色系统的语言符号与行动符号第31-33页
  3. 角色系统的无声符号与有声符号第33-35页
  4. 角色系统的内隐(自在)符号与外显(人为)符号第35-36页
 (二) 角色符号、突发事件与电视传播结构模型第36-63页
  1. 模型一第36-45页
  2. 模型二第45-49页
  3. 模型三第49-63页
结语第63-64页
 1.本文的研究结论第63页
 2.本文的贡献之处第63页
 3.本文的不足之处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8页
后记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网络政治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影响
下一篇:美国传媒与政府互动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