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型钼精矿分离工艺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 ·氧化型钼精矿浸取工艺 | 第11-13页 |
| ·钼酸铅矿碱液浸取工艺 | 第11-12页 |
| ·钼酸铅矿生物浸取工艺 | 第12-13页 |
| ·钼酸铅矿机械化学法分解工艺 | 第13页 |
| ·钼酸钙矿加压浸取工艺 | 第13页 |
| ·微乳液萃取 | 第13-21页 |
| ·微乳液的结构 | 第14-16页 |
| ·微乳液的性质 | 第16-17页 |
| ·微乳液系统的应用研究 | 第17-19页 |
| ·微乳液在萃取分离上的应用 | 第19-21页 |
|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第2章 钼酸钙矿浸取工艺研究 | 第22-40页 |
| ·热力学分析 | 第22-25页 |
| ·化学反应焓变计算 | 第22-23页 |
| ·化学反应吉布斯函数计算 | 第23页 |
| ·化学反应平衡常数计算 | 第23-25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 ·钼含量的测定方法—抗坏血酸还原硫氰酸盐光度法 | 第26-27页 |
| ·钼酸钙浸取实验 | 第27-28页 |
| ·钼酸钙浸取动力学研究 | 第28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8-34页 |
| ·确定钼酸钙中钼的含量 | 第28页 |
| ·钼酸钙浸取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28-29页 |
| ·计算极差并确定因素的主次顺序 | 第29-30页 |
| ·适宜方案的确定 | 第30-31页 |
| ·因素与指标的趋势 | 第31-33页 |
| ·适宜方案的验证实验分析 | 第33-34页 |
| ·动力学研究 | 第34-39页 |
| ·反应级数的确定 | 第34-36页 |
| ·活化能与指前因子的确定 | 第36-38页 |
| ·过程控制类型的确定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3章 钼酸铅矿的浸取工艺研究 | 第40-54页 |
| ·钼酸铅矿的物相分析 | 第40-43页 |
| ·钼含量的测定方法—8-羟基喹啉重量法 | 第40页 |
| ·钼矿石的物相分析方法 | 第40-42页 |
| ·钼矿石的物相分析结果 | 第42-43页 |
| ·热力学分析 | 第43-44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 ·实验材料 | 第44-45页 |
| ·钼铅矿中辉钼矿的浸出 | 第45页 |
| ·钼铅矿的浸出 | 第45-46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6-52页 |
| ·硫化钠浸后滤液中钼含量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6-47页 |
| ·计算极差并确定因素的主次顺序 | 第47-48页 |
| ·因素与指标的趋势 | 第48-51页 |
| ·适宜案的确定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第4章 微乳液萃取钼工艺研究 | 第54-65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 ·实验材料 | 第54-55页 |
| ·实验方法 | 第55页 |
| ·CTAB 微乳液性质研究 | 第55-61页 |
| ·微乳区的确定 | 第55-59页 |
| ·电导率与相变的关系 | 第59-61页 |
| ·微乳液萃取Mo(Ⅵ)的实验 | 第61-64页 |
| ·萃取机理 | 第61-62页 |
| ·外相盐酸浓度对钼(Ⅵ)萃取率的影响 | 第62-63页 |
| ·内相中NaOH 浓度对Mo(Ⅵ)萃取率的影响 | 第63页 |
| ·膜相中三正辛胺浓度对Mo (Ⅵ)萃取率的影响 | 第63-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结论 | 第65-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作者简介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