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健康发展的要求 | 第12页 |
·构建良好城市空间形态的要求 | 第12-13页 |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对象完善的要求 | 第13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实践意义 | 第14页 |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第14-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第17-22页 |
·西方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 第17-19页 |
·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 第19-21页 |
·我国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21-22页 |
·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丘陵(Hilly) | 第22页 |
·丘陵城市(Hilly City) | 第22-23页 |
·城市空间形态(Urban Spatial Form) | 第23页 |
·相关理论介绍 | 第23-26页 |
·主导应用理论 | 第23-24页 |
·辅助应用理论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城市空间形态影响因素 | 第26-35页 |
·自然因素 | 第26-30页 |
·地形地貌因素 | 第26-29页 |
·农业用地因素 | 第29页 |
·其他自然因素 | 第29-30页 |
·非自然因素 | 第30-33页 |
·经济因素 | 第30页 |
·技术因素 | 第30-32页 |
·社会文化因素 | 第32页 |
·政治、政策因素 | 第32-33页 |
·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特征 | 第33-35页 |
·主次易位 | 第33页 |
·利弊转换 | 第33-34页 |
·新生与退化 | 第34-35页 |
第三章 丘陵城市空间形态特征 | 第35-48页 |
·丘陵的分布和地形地貌特征 | 第35-36页 |
·分布特征 | 第35-36页 |
·地形地貌特征 | 第36页 |
·丘陵城市空间要素特征 | 第36-40页 |
·对外交通特征 | 第36-37页 |
·经济发展特征 | 第37-38页 |
·城市规模特征 | 第38-39页 |
·城市建设特征 | 第39-40页 |
·丘陵城市景观特征 | 第40-43页 |
·山体景观特征 | 第40-41页 |
·河流景观特征 | 第41页 |
·视线特征 | 第41-42页 |
·美学特征 | 第42-43页 |
·丘陵城市生态特征 | 第43-48页 |
·日照特征 | 第43-44页 |
·温、湿度特征 | 第44页 |
·风象特征 | 第44-45页 |
·降雨、水文特征 | 第45-46页 |
·土壤、动植物特征 | 第46页 |
·噪声和污染特征 | 第46-48页 |
第四章 丘陵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策略 | 第48-71页 |
·自然环境的保护策略 | 第48-52页 |
·城市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 第48-49页 |
·“城市增长边界”概念的引入 | 第49-50页 |
·城市增长边界的确定方法 | 第50-51页 |
·城市增长边界的合理应用 | 第51-52页 |
·空间结构的构建策略 | 第52-56页 |
·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 | 第52-53页 |
·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原则 | 第53-55页 |
·以TOD 模式组织丘陵城市空间结构 | 第55-56页 |
·道路交通的组织策略 | 第56-63页 |
·交通组织形式 | 第56-58页 |
·丘陵特色的城市道路设计 | 第58-61页 |
·停车场设计方法 | 第61-62页 |
·丘陵城市交通工具选择 | 第62-63页 |
·三维空间的设计策略 | 第63-71页 |
·总体城市设计的必要性 | 第63-64页 |
·设计要素的选择 | 第64-66页 |
·主要设计内容 | 第66-70页 |
·实施管理办法 | 第70-71页 |
第五章 会昌县城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 第71-88页 |
·会昌县城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 | 第71-76页 |
·会昌县及县城文武坝镇 | 第71-72页 |
·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 | 第72-74页 |
·空间演化的主导因素 | 第74-76页 |
·城市空间形态的现状问题 | 第76-80页 |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76-79页 |
·《会昌县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评介 | 第79-80页 |
·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整与完善措施 | 第80-85页 |
·城市增长边界的确定 | 第81-83页 |
·城市功能与道路布局 | 第83-84页 |
·城市设计与控制原则 | 第84-85页 |
·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管理建议 | 第85-88页 |
·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 | 第85页 |
·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机构的人才储备 | 第85-86页 |
·严格控制规划区内的城市建设 | 第86页 |
·加强与规划管理相对接的城市设计 | 第86-87页 |
·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 | 第87-88页 |
第六章 论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88-90页 |
·主要结论 | 第88-89页 |
·不足之处 | 第89页 |
·丘陵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展望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作者简介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