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雾迷山组地热能可持续开发潜力的模糊综合评价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1 前言 | 第7-14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7-9页 |
| ·可持续发展观的背景 | 第7页 |
| ·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强 | 第7-8页 |
| ·天津市地热资源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9-10页 |
| ·天津地热研究程度 | 第10-13页 |
| ·区域地热研究程度 | 第10-11页 |
| ·天津地区地热研究程度 | 第11-12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4-32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4-16页 |
| ·研究区位置 | 第14页 |
| ·地形地貌 | 第14页 |
| ·气候 | 第14页 |
| ·水系、河流 | 第14-16页 |
|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 第16-21页 |
| ·地质构造特征 | 第16-17页 |
| ·地层概况 | 第17-21页 |
| ·地热地质特征 | 第21-32页 |
| ·区域热储分布特征 | 第21-25页 |
| ·主要含水热储层的划分及其形成发展史 | 第25-28页 |
| ·第三系孔隙型热水 | 第26页 |
| ·基岩裂隙-溶隙型热水 | 第26-28页 |
|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28-32页 |
| ·开采量与回灌量 | 第28-29页 |
| ·利用方式 | 第29-30页 |
| ·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 第30页 |
| ·存在问题 | 第30-32页 |
| 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2-38页 |
| ·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32页 |
| ·目的明确 | 第32页 |
| ·覆盖全面 | 第32页 |
| ·切实可行 | 第32页 |
| ·可比性 | 第32页 |
| ·独立性 | 第32页 |
|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2-33页 |
| ·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 | 第32页 |
| ·全面性与概括性相结合 | 第32-33页 |
| ·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 第33页 |
| ·可比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 第33页 |
| ·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结合 | 第33页 |
| ·天津雾迷山组热储层可持续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33-34页 |
|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34-38页 |
| ·层次分析法 | 第34-35页 |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5-38页 |
| 4 模糊综合评价原理 | 第38-43页 |
|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基础 | 第38-43页 |
| ·模糊数学理论的发展 | 第38-39页 |
| ·基本概念 | 第39-40页 |
| ·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原理 | 第40-43页 |
| 5 雾迷山组地热能可持续开发潜力评价 | 第43-68页 |
| ·地热地质特征 | 第43-54页 |
| ·水化学场 | 第43-45页 |
| ·地热水位动态特征 | 第45-47页 |
| ·同位素特征分析 | 第47-54页 |
| ·评价分区 | 第54-58页 |
| ·构造隶属函数 | 第58-62页 |
| ·III 区概况 | 第62-65页 |
| ·初级评判 | 第62-63页 |
| ·二级模糊综合评判 | 第63-64页 |
| ·三级模糊综合评判 | 第64-65页 |
| ·II 区可持续开发潜力评价 | 第65-66页 |
| ·I 区和IV 区 | 第66-68页 |
| 6 结论与建议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附录 | 第73-74页 |
| 研究生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一览表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