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HP和BP神经网络的地热水可持续开发能力评价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6页 |
|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地热水可持续利用开发能力的研究方法与评价 | 第12页 |
| ·人工神经网络简介 | 第12-15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2 天津市概况 | 第16-26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6-17页 |
| ·地形地貌 | 第16页 |
| ·气候特征 | 第16页 |
| ·河流水系 | 第16-17页 |
|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7-20页 |
| ·地层 | 第18页 |
| ·构造 | 第18-20页 |
| ·区域地温场特征 | 第20-24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4-26页 |
| 3 雾迷山组热储层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 | 第26-38页 |
| ·雾迷山组热储层的地质概况 | 第26-34页 |
| ·区域地质特征 | 第26页 |
| ·地层层序及分布范围 | 第26-33页 |
| ·雾迷山组热储层的埋深及分布 | 第33-34页 |
| ·雾迷山组热储层水文地质特征 | 第34-38页 |
| ·雾迷山组地热井水位变化分析 | 第34-36页 |
| ·雾迷山组热储层水质变化分析 | 第36-38页 |
| 4 地热水可持续开发能力指标体系 | 第38-46页 |
| ·地热水可持续开发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40页 |
| ·地热水可持续开发能力指标体系建立 | 第40-46页 |
|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40-41页 |
| ·指标体系的提出 | 第41-42页 |
|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第42-44页 |
| ·评价指标的量化 | 第44-46页 |
| 5 评价模型的建立和实施步骤 | 第46-67页 |
| ·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 第46-51页 |
| ·BP 神经网络 | 第46-50页 |
| ·BP 神经网络评价模型 | 第50-51页 |
| ·BP 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样本 | 第51-58页 |
| ·雾迷山组简介 | 第51-52页 |
| ·样本各因素情况及数据统计 | 第52-58页 |
| ·神经网络模型的MATLAB 实现 | 第58-65页 |
| ·MATLAB 简介 | 第58-60页 |
| ·利用MATLAB 实现神经网络模型 | 第60-65页 |
| ·实例评价 | 第65-67页 |
| 6 地热水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和措施 | 第67-73页 |
| ·开发利用现状 | 第67-68页 |
| ·利用方式 | 第67-68页 |
| ·利用率 | 第68页 |
| ·存在问题 | 第68-69页 |
| ·缺乏统一规划 | 第68-69页 |
| ·地热资源利用率低 | 第69页 |
| ·回灌率低 | 第69页 |
| ·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和措施 | 第69-73页 |
| ·加强地热资源勘察评价和技术创新工作 | 第69-70页 |
| ·加强综合利用技术和工艺的研究 | 第70页 |
| ·加强地热资源环境保护和回灌技术的研究 | 第70-71页 |
| ·加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与管理 | 第71-73页 |
| 7 结论与建议 | 第73-75页 |
| ·结论 | 第73-74页 |
| ·建议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 附录 | 第80-86页 |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