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引言 | 第9-28页 |
| ·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 第9页 |
| ·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9-27页 |
| ·煤层气藏富集高渗控制因素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9-21页 |
|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藏富集高渗控制作用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21-27页 |
| ·存在问题 | 第27页 |
| ·研究路线 | 第27-28页 |
| 2 沁水盆地煤层气赋存区域地质背景 | 第28-32页 |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8-29页 |
| ·煤层气地质学特征简介 | 第29-32页 |
| ·煤层与煤质 | 第29-30页 |
| ·储层特征 | 第30页 |
| ·煤层气含量 | 第30-31页 |
| ·水动力学特征 | 第31-32页 |
| 3 沁水盆地东南部煤层气富集规律 | 第32-57页 |
| ·沁水盆地东南部煤层气藏的划分 | 第32-33页 |
| ·西部、北部边界 | 第32页 |
| ·东部、南部边界 | 第32-33页 |
| ·煤层气成藏条件 | 第33-43页 |
| ·沉积背景与煤层空间展布 | 第33-34页 |
| ·煤阶与煤质 | 第34-35页 |
| ·吸附特征 | 第35-36页 |
| ·储层压力 | 第36-37页 |
| ·含气性 | 第37-43页 |
| ·煤层气成藏过程 | 第43-56页 |
| ·含气量演化史定量恢复方法 | 第44-47页 |
| ·沁水盆地东南部煤层气成藏过程 | 第47-56页 |
| ·结论 | 第56-57页 |
| 4 沁水盆地东南部煤储层渗透率控制因素 | 第57-96页 |
| ·沁水盆地东南部渗透率特征 | 第57-58页 |
| ·煤储层原始渗透率资料的获取 | 第57页 |
| ·沁水盆地东南部煤储层原始渗透率空间展布 | 第57-58页 |
| ·煤体变形对渗透率的控制作用 | 第58-78页 |
| ·岩体结构对煤体变形的主控作用 | 第58-71页 |
| ·沁水盆地东南部煤体变形特征 | 第71-77页 |
| ·煤体变形与高渗区的展布 | 第77-78页 |
| ·构造运动与煤层裂隙方向对渗透率的控制作用 | 第78-84页 |
| ·节理发育特征 | 第78-82页 |
| ·节理与煤层裂隙的关系 | 第82-83页 |
| ·节理、裂隙的研究意义 | 第83页 |
| ·结论 | 第83-84页 |
| ·地应力对渗透率的影响 | 第84-89页 |
| ·地应力参数的获取 | 第84-86页 |
| ·沁水盆地东南部现今地应力状态 | 第86-88页 |
| ·地应力与煤层气井产量关系分析 | 第88-89页 |
| ·排采引起应力动态变化对渗透率和产能的影响 | 第89-94页 |
| ·压裂裂缝的扩展 | 第90-91页 |
| ·排采速率对渗透率和产能作用机制 | 第91-94页 |
| ·结论与建议 | 第94页 |
| ·沁水盆地东南部高渗高产区预测 | 第94-96页 |
| 5 沁水盆地东南部煤层气勘探开发建议 | 第96-98页 |
| ·储层渗透性的非均质性决定了靶区的选择 | 第96页 |
| ·井网优化与开发工艺的选择 | 第96-98页 |
| 6 结论 | 第98-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