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目录 | 第11-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3页 |
第一节 寡糖对动物机体免疫的影响 | 第14-20页 |
1 寡糖的分类和结构 | 第14-15页 |
2 实验所用的四种寡糖的来源及主要理化性质 | 第15-16页 |
·甘露寡糖(MOS) | 第15页 |
·果寡糖(FOS) | 第15-16页 |
·壳寡糖(COS) | 第16页 |
·半乳低聚糖(GOS) | 第16页 |
3 寡糖的生产方法 | 第16-17页 |
·从植物中直接提取天然的低聚糖 | 第16-17页 |
·使用来自植物或微生物的酶进行水解或糖基转移反应的酶法合成 | 第17页 |
·天然多糖酸水解法和化学合成 | 第17页 |
4 寡糖对机体免疫调控的影响 | 第17-20页 |
·免疫系统概述 | 第17页 |
·寡糖对免疫器官的影响 | 第17-18页 |
·寡糖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 第18-19页 |
·寡糖对体液免疫的影响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寡糖对益生菌的影响 | 第20-26页 |
1 益生菌的定义 | 第20页 |
2 寡糖对肠内益生菌的作用 | 第20-21页 |
3 有益微生物促进寡糖消化 | 第21页 |
4 益生菌对健康的有益作用 | 第21-22页 |
·益生菌能优化免疫系统 | 第21-22页 |
·益生菌病原菌有抑制作用 | 第22页 |
·益生菌的其他健康效应 | 第22页 |
5 实验所用乳酸杆菌的意义 | 第22-24页 |
·乳酸杆菌的理化特性 | 第22-23页 |
·乳酸杆菌的应用 | 第23-24页 |
6 益生菌与益生元的协同作用 | 第24-26页 |
·合生元的定义 | 第24页 |
·发挥益生素和益生元的双重作用 | 第24-26页 |
第三节 寡糖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 第26-33页 |
1 肠黏膜屏障的结构和功能 | 第26-31页 |
·肠黏膜的机械屏障 | 第26-28页 |
·肠粘膜的化学屏障 | 第28页 |
·肠黏膜的生物屏障 | 第28-29页 |
·肠黏膜的免疫屏障 | 第29-31页 |
2 寡糖增强肠道屏障功能的评估 | 第31页 |
3 肠道粘膜免疫损伤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寡糖对小鼠免疫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 第33-44页 |
1 前言 | 第33-3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4-37页 |
·主要材料及试剂 | 第34页 |
·主要仪器 | 第34页 |
·实验动物 | 第34页 |
·寡糖及菌液的配制 | 第34-35页 |
·动物实验及处理 | 第35页 |
·生长测定 | 第35-36页 |
·血液样品 | 第36页 |
·免疫器官指数 | 第36页 |
·肠内菌群 | 第36-37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7-40页 |
·小鼠生长指标 | 第37页 |
·免疫器官指数 | 第37-38页 |
·血清中免疫指标测定 | 第38-39页 |
·血常规测定 | 第39页 |
·盲肠内菌群的变化 | 第39-40页 |
4 讨论 | 第40-44页 |
·生长及消化的影响 | 第40页 |
·胸腺和脾脏指数 | 第40-41页 |
·血清生化指标 | 第41-42页 |
·肠道菌群变化 | 第42-44页 |
第三章 寡糖对小鼠肠道形态、内容物、矿物质吸收的影响 | 第44-57页 |
1 前言 | 第4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4-48页 |
·主要材料及试剂 | 第44-45页 |
·主要仪器 | 第45页 |
·实验动物 | 第45页 |
·寡糖及菌液的配制 | 第45页 |
·动物实验 | 第45-46页 |
·样品采集 | 第46页 |
·样品测定 | 第46-48页 |
·矿物质测定 | 第46-47页 |
·SCFA测定 | 第47页 |
·肠道组织形态观察 | 第47-48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48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8-54页 |
·矿物质吸收 | 第48-49页 |
·盲肠和结肠内容物的影响 | 第49-51页 |
·盲肠内SCFA的影响 | 第51页 |
·血清中钙磷镁含量的变化 | 第51-52页 |
·肠道组织形态观察结果 | 第52-54页 |
·光学显微镜观察 | 第52-53页 |
·透射电镜观察 | 第53-54页 |
4 讨论 | 第54-57页 |
·肠道内容物及组织结构 | 第54页 |
·SCFA及矿物质吸收 | 第54-56页 |
·血清中的钙镁磷的含量 | 第56-57页 |
第四章 寡糖对肠道损伤修复的影响 | 第57-78页 |
1 前言 | 第57-5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8-65页 |
·主要材料及试剂 | 第58页 |
·主要仪器 | 第58-59页 |
·溶液的配置 | 第59页 |
·实验动物 | 第59页 |
·动物实验阶段 | 第59-60页 |
·生长测定 | 第60页 |
·各组疾病活动指数(DAI) | 第60页 |
·样品收集 | 第60-61页 |
·样品测定 | 第61-65页 |
·免疫器官指数 | 第61页 |
·血液样品测定 | 第61-62页 |
·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 | 第62页 |
·肠内菌群 | 第62页 |
·肠道组织形态观察 | 第62-64页 |
·组织学损伤评分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 第64-65页 |
3 实验结果 | 第65-74页 |
·体重变化和疾病活动指数(DAI) | 第65-66页 |
·小鼠外观及结肠肉眼观察 | 第66-68页 |
·结肠病理切片组织学评分 | 第68-70页 |
·菌群变化 | 第70-71页 |
·免疫器官 | 第71页 |
·血清中免疫指标测定 | 第71-72页 |
·血清中钙磷镁含量变化 | 第72-73页 |
·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 | 第73-74页 |
4 讨论 | 第74-78页 |
·各组疾病活动指数 | 第74-75页 |
·小鼠免疫指标(免疫器官、血清免疫参数、MPO活性) | 第75-76页 |
·菌群变化 | 第76页 |
·血清中矿物质含量 | 第76-77页 |
·肠道内容物和结肠组织观察 | 第77-78页 |
全文总结 | 第78-79页 |
创新点 | 第79页 |
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作者简历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