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的理论(法学)论文--法学史、法律思想史论文--中国论文

论清末法理派的法律思想

中文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7页
绪论第7-13页
 一、选题意义第7-9页
 二、研究综述第9-11页
 三、理论框架第11-13页
第一章 清末的变法修律与法理派群体人物第13-28页
 第一节 清末变法修律的概况第13-17页
  一、清末变法修律的缘起第13-14页
  二、清末变法修律的内在动因分析第14-17页
 第二节 礼法之争第17-20页
  一、礼法之争的演进过程第17-18页
  二、礼法之争的性质研判第18-19页
  三、礼法之争的最终结果第19-20页
 第三节 沈家本与清末法理派第20-26页
  一、沈家本其人第20-21页
  二、法理派其他主要成员第21-24页
  三、沈家本在清末法理派中的地位和作用第24-26页
 本章小结第26-28页
第二章 清末法理派的主要法律观点第28-47页
 第一节 关于法的一般理论第28-31页
  一、法的性质第28-30页
  二、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第30-31页
 第二节 关于法学的研究与教育第31-36页
  一、"熟于律例"第32-33页
  二、"会通中外"第33-34页
  三、"法贵得人"第34-36页
 第三节 关于宪政第36-38页
  一、"行君主立宪,中国之福也"第36-37页
  二、"国家统治之权"第37-38页
 第四节 关于刑法改革第38-41页
  一、"改重为轻"、"废止酷刑"第39-40页
  二、"无夫奸非罪"第40-41页
 第五节 关于司法改革第41-45页
  一、"政刑分离"、倡司法独立第41-42页
  二、"禁刑讯",行陪审和律师制度第42-44页
  三、"修监羁",改良狱政第44-45页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三章 清末法理派法律思想的特点第47-62页
 第一节 以改良为主,渐进与妥协并存第47-52页
  一、维护君主政体第47-48页
  二、调和中西法律文化的冲突第48-50页
  三、渐进与妥协第50-52页
 第二节 以修律为宗,理论与实践结合第52-57页
  一、《大清新刑律》的修订第52-54页
  二、《大清民律草案》和《大清商律草案》的修订第54-55页
  三、有关司法诉讼诸法律的修订第55-57页
 第三节 以西法为参,借鉴与移植并重第57-61页
  一、认识:"参酌各国法律,务期中外通行"第57-58页
  二、路径:以德日法律为参照第58-59页
  三、成果:近代法律体系雏形第59-61页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四章 贡献与影响第62-73页
 第一节 对清末修律的影响第62-65页
  一、"会通中西"成为清末修律的操作原则第62-63页
  二、体系创新成为清末修律的切实成果第63-64页
  三、资产阶级革命成为清末修律的后续影响第64-65页
 第二节 对中国近代法律的影响第65-68页
  一、吹响了传统中华法系覆亡的号角第65-66页
  二、开启了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序幕第66-67页
  三、探索了法律移植的路径第67-68页
 第三节 对中国近代社会思想体系的影响第68-71页
  一、加速了制度化儒家的解体第68-69页
  二、推动了社会伦理观念的更新第69-71页
  三、冲击了封建传统等级观念第71页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结语第73-77页
参考文献第77-83页
致谢第83-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代中国法律与道德调控机制的关系
下一篇:地方立法民主化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