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双辽地区早期地质综合评价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12-24页 |
·研究区范围 | 第12-13页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3页 |
·论文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论文实际完成工作量 | 第14-24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区域地质及勘探概况 | 第24-39页 |
·大地构造位置及区域地质概况 | 第24-37页 |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及属性 | 第24-26页 |
·研究区大地构造背景及构造演化 | 第26-37页 |
·研究区区域勘探程度 | 第37-39页 |
第三章 研究区区域地层发育与沉积特征 | 第39-52页 |
·研究区及周边前侏罗系基底地层 | 第39页 |
·研究区及周边中生代地层 | 第39-42页 |
·中生代地层划分概况 | 第39-41页 |
·中生代地层古生物群特征 | 第41-42页 |
·研究区周边凹陷钻井揭示地层特征 | 第42-46页 |
·钱家店凹陷钻井钻遇中生界地层 | 第42-43页 |
·张强凹陷钻井钻遇中生界地层 | 第43-44页 |
·龙湾筒凹陷钻井钻遇中生界地层 | 第44-45页 |
·昌图凹陷钻井钻遇中生界地层 | 第45-46页 |
·研究区及周边钻井揭示地层对比 | 第46-52页 |
·研究区及周边凹陷钻遇地层分布 | 第46-49页 |
·重点凹陷钻井揭示地层对比 | 第49-52页 |
第四章 研究区外围凹陷油气地质条件 | 第52-80页 |
·研究区西北缘钱家店凹陷 | 第52-61页 |
·基本概况 | 第52-53页 |
·凹陷基本构造格局 | 第53-54页 |
·沉积相与沉积特征 | 第54-56页 |
·生油条件 | 第56-60页 |
·储层条件 | 第60页 |
·盖层条件 | 第60页 |
·油气资源量 | 第60-61页 |
·研究区南缘张强凹陷 | 第61-70页 |
·基本概况 | 第61页 |
·凹陷基本构造格局 | 第61-63页 |
·沉积相与沉积特征 | 第63-65页 |
·生油条件 | 第65-68页 |
·储层条件 | 第68-69页 |
·盖层特征 | 第69页 |
·油气类型及油气分布规律 | 第69-70页 |
·油气资源量 | 第70页 |
·研究区西缘龙湾筒凹陷 | 第70-76页 |
·基本概况 | 第70页 |
·洼陷构造单元特征 | 第70-76页 |
·研究区东部昌图凹陷 | 第76-78页 |
·基本构造特征 | 第76页 |
·构造单元划分 | 第76页 |
·生油条件 | 第76-77页 |
·沉积特征 | 第77-78页 |
·储盖层特征 | 第78页 |
·双6-双10 井区 | 第78-80页 |
·基本构造特征 | 第78页 |
·生油条件 | 第78-79页 |
·储集条件 | 第79页 |
·盖层条件 | 第79-80页 |
第五章 研究区油气地质条件评价 | 第80-92页 |
·研究区内外控制凹陷构造的对比条件 | 第80页 |
·研究区构造单元划分 | 第80页 |
·研究区地层发育特征(推断) | 第80-84页 |
·研究区主要目的层沉积相(推测) | 第84-88页 |
·研究区及周边沉积背景 | 第84-85页 |
·研究区九佛堂组沉积相特征 | 第85-87页 |
·研究区沙海组沉积相特征 | 第87-88页 |
·研究区含油气特征(推测) | 第88-92页 |
·研究区凹陷生油岩厚度类比推测 | 第88-90页 |
·研究区凹陷生油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类比与推测 | 第90-91页 |
·研究区凹陷含油气特征类比推测 | 第91-92页 |
第六章 研究区油气远景评价 | 第92-101页 |
·研究区油气远景区带评价原则与标准 | 第92页 |
·研究区有利区带的构造关系 | 第92-93页 |
·研究区有利区带划分 | 第93-95页 |
·研究区资源量估算 | 第95-101页 |
·有机碳法 | 第95-97页 |
·氯仿沥青“A”法 | 第97-101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4页 |
详细摘要 | 第10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