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的文化适应研究
|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4页 |
| 1 文化适应研究的源起 | 第12-14页 |
| ·文化适应的基本含义 | 第12-13页 |
| ·文化适应研究的兴起 | 第13页 |
| ·农民工的文化适应研究的由来 | 第13-14页 |
| 2 文化适应的界定与结构 | 第14-27页 |
| ·文化适应的界定 | 第14-15页 |
| ·文化适应的结构 | 第15-27页 |
| 3 文化适应研究及发现 | 第27-32页 |
| ·代际和群际取向的深化 | 第27-29页 |
| ·情境因素的扩展 | 第29-30页 |
| ·文化适应的相关研究 | 第30-32页 |
| 4 我国的相关研究现状 | 第32-34页 |
| ·文化适应的心理学研究方面 | 第32页 |
| ·农民工的文化适应研究方面 | 第32-34页 |
| 第二章 问题提出和研究构想 | 第34-42页 |
| 1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34-37页 |
| ·文化适应的内涵问题 | 第34页 |
| ·文化适应的结构问题 | 第34页 |
| ·农民工文化适应的结构与测量问题 | 第34-35页 |
| ·研究对象的代际差异问题 | 第35页 |
| ·研究对象的民族差异问题 | 第35页 |
| ·主流群体的文化适应问题 | 第35-36页 |
| ·研究工具的问题 | 第36-37页 |
| 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7-38页 |
| ·研究目的 | 第37页 |
| ·研究意义 | 第37-38页 |
| 3 本研究的设想和方案 | 第38-42页 |
| ·本研究的构想说明 | 第38-39页 |
| ·概念界定和理论构想 | 第39-40页 |
| ·研究方案 | 第40-42页 |
| 第三章 农民工文化适应的人口分类学研究 | 第42-68页 |
| 1 农民工文化适应的开放式调查 | 第42-43页 |
| ·目的 | 第42页 |
| ·方法 | 第42-43页 |
| ·内容分析 | 第43页 |
| 2 农民工的文化适应问卷的编制与分析 | 第43-59页 |
| ·被试构成 | 第43-44页 |
| ·材料 | 第44-45页 |
| ·程序 | 第45页 |
| ·统计分析 | 第4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5-52页 |
| ·农民工文化适应的特征研究 | 第52-59页 |
| 3 讨论 | 第59-66页 |
| ·关于测量工具 | 第59-60页 |
| ·农民工文化适应的特征 | 第60-66页 |
| 4 小结 | 第66-68页 |
| 第四章 农民工文化适应的内隐结构研究 | 第68-78页 |
| 1 方法 | 第69-71页 |
| ·被试 | 第69页 |
| ·测量工具 | 第69页 |
| ·研究程序 | 第69-7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1-75页 |
| 3 讨论 | 第75-76页 |
| 4 小结 | 第76-78页 |
| 第五章 农民工文化适应的投射测验 | 第78-88页 |
| 1 目的 | 第79页 |
| 2 方法 | 第79-80页 |
| ·被试 | 第79页 |
| ·材料编制 | 第79页 |
| ·施测 | 第79-80页 |
| ·编码分析 | 第80页 |
| 3 结果 | 第80-85页 |
| ·投射材料编码结果 | 第80-82页 |
| ·源文化适应与主流文化适应的编码结果 | 第82-85页 |
| 4 讨论 | 第85-87页 |
| 5 小结 | 第87-88页 |
| 第六章 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文化适应研究 | 第88-106页 |
| 1 主流群体文化适应问卷的初步考察 | 第88-90页 |
| ·目的 | 第88页 |
| ·方法 | 第88-90页 |
| 2 主流群体文化适应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考察 | 第90-100页 |
| ·目的 | 第90页 |
| ·方法 | 第90-9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91-94页 |
| ·正式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第94-97页 |
| ·总体特征 | 第97-100页 |
| 3 讨论 | 第100-104页 |
| ·关于测量工具 | 第100-101页 |
| ·城市居民文化适应的的特征 | 第101-104页 |
| 4 小结 | 第104-106页 |
| 第七章 个案分析 | 第106-118页 |
| 1 个案5例的基本情况 | 第106-107页 |
| 2 个案的问卷得分情况分析 | 第107-110页 |
| 3 对个案的深入分析与解释 | 第110-113页 |
| ·对城乡文化差异的认知:社会网络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 ·文化适应的驱动因素:就业状况和经济收入 | 第111页 |
| ·自我规划与文化适应:生命历程理论的链接 | 第111-112页 |
| ·对城市居民的认知:文化适应的渠道还是障碍? | 第112-113页 |
| 4 讨论 | 第113-115页 |
| 5 小结 | 第115-118页 |
| 第八章 农民工文化适应的问题与对策 | 第118-130页 |
| 1 农民工文化适应的相关问题 | 第118-123页 |
| ·文化适应与就业问题 | 第118-119页 |
| ·文化适应与教育培训问题 | 第119页 |
| ·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问题 | 第119-120页 |
| ·文化适应与家庭问题 | 第120-121页 |
| ·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问题 | 第121-123页 |
| 2 对策和建议 | 第123-130页 |
| ·基于文化适应差异而采用的教育培训方式 | 第123-125页 |
| ·对农民工源文化特质的正面宣传 | 第125-127页 |
| ·建立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 第127-130页 |
| 第九章 总的讨论与结论 | 第130-138页 |
| 1 总的讨论 | 第130-134页 |
| ·关于本研究的研究方法 | 第130-131页 |
| ·农民工文化适应的界定和结构 | 第131-132页 |
| ·农民工文化适应与自尊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 第132页 |
| ·少数民族农民工的文化适应特点 | 第132-133页 |
| ·主流群体文化适应的结构 | 第133-134页 |
| ·文化适应研究中的个案研究 | 第134页 |
|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4-135页 |
| 3 本研究的不足与未来方向 | 第135-136页 |
| 4 总结 | 第136-1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8-148页 |
| 附录 | 第148-158页 |
|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158-160页 |
| 后记 | 第160-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