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2章 基本理论 | 第16-24页 |
·列车空气动力学基本理论 | 第16-19页 |
·流体力学基本方程 | 第16-17页 |
·湍流模型 | 第17-18页 |
·数值方法 | 第18页 |
·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模型 | 第18-19页 |
·高速列车车辆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19-23页 |
·运动方程的建立 | 第20-21页 |
·高速列车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21-22页 |
·车辆动力学响应分析指标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会车基本气动性能及车辆动力学特性分析 | 第24-45页 |
·会车数值计算模型及验证 | 第24-27页 |
·计算模型 | 第24-25页 |
·计算模型验证 | 第25-27页 |
·会车的基本气动性能 | 第27-33页 |
·会车压力波分析 | 第27-31页 |
·会车气动力分析 | 第31-33页 |
·会车车辆动力学特性 | 第33-40页 |
·会车过程中列车姿态变化 | 第33-34页 |
·会车过程中列车安全性分析 | 第34-38页 |
·会车过程中列车加速度分析 | 第38-40页 |
·线路对会车性能的影响 | 第40-44页 |
·线路简化模型 | 第40页 |
·线路对会车气动性能影响 | 第40-42页 |
·会车时线路对列车动力学性能影响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会车线间距问题研究 | 第45-59页 |
·计算模型及工况 | 第45页 |
·车速350KM/H、380KM/H下5.0M线间距的合理性 | 第45-48页 |
·安全性分析 | 第45-47页 |
·稳定性分析 | 第47-48页 |
·较高车速下列车线间距值分析 | 第48-53页 |
·车速400km/h建议线间距分析 | 第48-50页 |
·车速420km/h建议线间距分析 | 第50-51页 |
·车速450km/h建议线间距分析 | 第51-53页 |
·小结 | 第53页 |
·超高速列车的不同流线型长度与线间距的关系 | 第53-58页 |
·不同流线型长度列车模型 | 第53页 |
·会车气动力和压力波 | 第53-55页 |
·车辆动力学响应分析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不同线路环境风场分析 | 第59-69页 |
·不同线路环境风场分析计算模型及自然风加载 | 第59-60页 |
·平地、路堤及桥梁风场计算模型 | 第59页 |
·自然风速加载方法 | 第59-60页 |
·常值风在不同路况上的分布 | 第60-61页 |
·不考虑摩擦系数时指数风在不同路况上的分布 | 第61-66页 |
·桥梁环境下指数风的分布 | 第61-63页 |
·路堤环境下指数风的分布 | 第63-64页 |
·平地环境下指数风的分布 | 第64-66页 |
·考虑摩擦系数时在不同路况上的分布 | 第66-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6章 横风下会车气动性能及动力学特性分析 | 第69-89页 |
·横风下不同线路上列车会车性能计算模型 | 第69-70页 |
·横风下平地上的列车交会分析 | 第70-78页 |
·压力分布 | 第70-71页 |
·背风车与迎风车性能对比分析 | 第71-74页 |
·背风车与风向角、风速及车速的关系分析 | 第74-78页 |
·横风下路堤及桥梁上的列车交会分析 | 第78-84页 |
·路堤上背风车与迎风车性能对比 | 第78-81页 |
·桥梁上背风车与迎风车性能对比 | 第81-84页 |
·不同线路上列车性能对比分析 | 第84-87页 |
·平地、路堤及桥梁上列车的安全域 | 第87-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