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背景与范围的廓清 | 第9-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以及"批评空间"的提出和释义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学自由谈》"批评空间"的生成基础 | 第13-25页 |
第一节 编辑理念 | 第13-18页 |
一、"六不思路" | 第14-15页 |
二、难做"他人嫁衣" | 第15-18页 |
第二节 作者与作者群的形成 | 第18-21页 |
一、作者发文量研究 | 第18-19页 |
二、核心作者群 | 第19-21页 |
第三节 读者文化圈 | 第21-25页 |
一、《文学自由谈》选刊读者来信分析 | 第21-23页 |
二、外刊选登批评《文学自由谈》分析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文学自由谈》"批评空间"的实现策略 | 第25-35页 |
第一节 批评与反批评的张力 | 第25-29页 |
一、"直言不讳"栏目的营造 | 第26-27页 |
二、"反馈之页"的唱和 | 第27-28页 |
三、针锋相对的"批评空间"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开阔的学术视野 | 第29-32页 |
一、"不同文见"栏目的泛化 | 第30-31页 |
二、自由争鸣的"批评空间" | 第31-32页 |
第三节 随意、松散的期刊结构 | 第32-35页 |
一、"闲话"不闲和"茶座"的轻松 | 第32-33页 |
二、谈到极至的"乱弹"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文学自由谈》"批评空间"的现实意义 | 第35-46页 |
第一节 《文学自由谈》形成的"场效应" | 第35-39页 |
一、重建自由和谐的文艺伦理 | 第35-37页 |
二、争夺话语的"优先权" | 第37-39页 |
第二节 文学制度对《文学自由谈》"批评空间"的渗透和影响 | 第39-42页 |
一、文学期刊改制潮与《文学自由谈》 | 第39-41页 |
二、作家协会与《文学自由谈》 | 第41-42页 |
第三节 大众审美经验与《文学自由谈》"批评空间"的相互影响 | 第42-46页 |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学自由谈》的审美日常生活化 | 第42-43页 |
二、消费主义与审美主义的对抗 | 第43-46页 |
结语:建设中国文学的健康"批评空间" | 第46-47页 |
附录 | 第47-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