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QTL定位

摘要第1-14页
Abstract第14-17页
1 前言第17-37页
   ·品质性状测试的意义第17-26页
     ·蛋白质含量测试第17页
     ·淀粉糊化特性测试第17-19页
     ·沉淀值测试第19-20页
     ·粉质仪测试第20-22页
     ·降落值测试第22页
     ·粗淀粉含量测试第22-23页
     ·粗脂肪含量测试第23页
     ·面条品尝评分测试第23-24页
     ·面条TPA 测试第24-26页
   ·小麦基因定位的研究进展第26-36页
     ·基因定位的种类与方法第26-27页
     ·QTL 作图原理及QTL 定位的条件第27页
     ·QTL 作图的统计方法第27-30页
     ·QTL 的作图精度第30页
     ·QTL 与环境的互作第30页
     ·小麦品质性状QTL 的研究进展第30-34页
     ·小麦品质性状QTL 定位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第34-35页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第35-36页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36-37页
2 材料和方法第37-44页
   ·试验材料第37页
   ·田间试验设计第37页
   ·试验方法第37-43页
     ·籽粒蛋白质和面粉蛋白质的测试第37-38页
     ·淀粉糊化特性测试第38页
     ·Zeleny 沉淀值的测试第38-39页
     ·面粉粉质参数的测试第39-40页
     ·降落值的测试第40页
     ·粗淀粉含量的测试第40-41页
     ·粗脂肪含量的测试第41页
     ·面条制作第41-42页
     ·面条品尝评分的测试第42页
     ·面条TPA 参数的测试第42-43页
   ·数据统计和QTL 分析第43-4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4-79页
   ·籽粒蛋白质和面粉蛋白质的QTL 定位第44-48页
     ·性状的表型变异第44-45页
     ·加性QTL 以及加性QTL 与环境的互作第45-46页
     ·上位性QTL 和上位性QTL 与环境的互作第46-48页
   ·淀粉糊化特性的QTL 定位第48-54页
     ·RVA 参数的表型变异第48页
     ·RVA 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第48-49页
     ·QTL 分析第49-54页
   ·Zeleny 沉淀值的QTL 定位第54-58页
     ·性状的表型变异第54页
     ·加性QTL 以及加性QTL 与环境的互作第54-55页
     ·上位性QTL 以及上位性QTL 与环境的互作第55-58页
   ·面粉粉质参数的QTL 定位第58-63页
     ·性状的表型变异第58-59页
     ·QTL 分析第59-63页
   ·降落值的QTL 定位第63-66页
     ·性状的表型变异第63-64页
     ·加性QTL 和加性QTL 与环境的互作第64-65页
     ·上位性QTL 和上位性QTL 与环境的互作第65-66页
   ·粗淀粉含量的QTL 定位第66-69页
     ·性状的表型变异第66-67页
     ·加性QTL 和加性QTL 与环境的互作第67-68页
     ·上位性QTL 和上位性QTL 与环境的互作第68-69页
   ·粗脂肪含量的QTL 定位第69-70页
     ·性状的表型变异第69-70页
   ·面条品尝评分参数的QTL 定位第70-74页
     ·性状的表型变异第70-71页
     ·加性QTL 和加性QTL 与环境的互作第71页
     ·上位性QTL 和上位性QTL 与环境的互作第71-74页
   ·面条TPA 参数的QTL 定位第74-79页
     ·性状的表型变异第74页
     ·加性QTL 和加性QTL 与环境的互作第74-76页
     ·上位性QTL 和上位性QTL 与环境的互作第76-79页
4 讨论第79-91页
   ·籽粒和面粉蛋白质含量QTL 定位第79-81页
     ·基因与环境的互作第79页
     ·蛋白质含量和面粉蛋白质含量之间的遗传关系第79-80页
     ·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比较第80-81页
   ·面粉糊化特性QTL 定位第81-83页
     ·上位性效应对RVA 参数的重要性第81页
     ·RVA 参数的加性效应与上位性效应的关系第81页
     ·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比较第81-82页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来改良淀粉的糊化特性第82-83页
   ·小麦沉淀值QTL 定位第83-84页
     ·上位效应以及QTL 与环境的互作效应是小麦沉淀值的重要遗传基础第83页
     ·小麦沉淀值与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之间的关系第83-84页
   ·粉质参数QTL 定位第84-85页
     ·麦谷蛋白位点与面团流变学特性第84页
     ·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第84-85页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来改良面团流变学特性第85页
   ·降落值QTL 定位第85-86页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来改良降落值第85-86页
   ·粗淀粉含量QTL 定位第86页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来改良粗淀粉含量第86页
   ·粗脂肪含量QTL 定位第86-87页
     ·没有定位出QTL 的原因分析第86-87页
   ·面条品尝评分参数QTL 定位第87-88页
     ·麦谷蛋白位点与品尝测试第87页
     ·QTL 定位一致性的讨论第87页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来改良面条品质第87-88页
   ·面条TPA 参数QTL 定位第88-91页
     ·麦谷蛋白位点与面条TPA 测试第88页
     ·QTL 精细定位、克隆及利用第88-89页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来改良面条TPA 参数第89-91页
 创新点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品种的彩色小麦天然抗氧化活性物质的分析研究
下一篇:不同环境下小麦籽粒形态性状及微营养物质含量的QTL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