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6页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2 奥比沙星研究概况 | 第15-18页 |
·结构与理化性质 | 第15页 |
·药效学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药动学及残留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兽医临床应用情况 | 第18页 |
3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研究概况 | 第18-26页 |
·概述 | 第18-19页 |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特点 | 第19-20页 |
·良好的生理相容性 | 第19页 |
·广泛的药物适应性 | 第19页 |
·具有缓控释及靶向作用 | 第19-20页 |
·具有降低药物毒性及不良反应 | 第20页 |
·提高不稳定药物的稳定性 | 第20页 |
·SLN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 第20-24页 |
·作为注射给药系统的载体 | 第21页 |
·作为口服给药系统的载体 | 第21-22页 |
·作为皮肤局部给药系统的载体 | 第22-23页 |
·作为肺部给药系统的载体 | 第23页 |
·作为眼部给药系统的载体 | 第23页 |
·作为直肠给药系统的载体 | 第23-24页 |
·作为基因转染的载体 | 第24页 |
·SLN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奥比沙星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 | 第26-3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6-30页 |
·材料 | 第26-27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26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26-27页 |
·方法 | 第27-30页 |
·检测波长的确立 | 第27-28页 |
·色谱条件 | 第28页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28页 |
·制备方法的筛选 | 第28-29页 |
·表面活性剂种类的筛选 | 第29页 |
·奥比沙星固体脂质纳米粒的质量形态和Zeta电位测定 | 第29页 |
·包封率的测定 | 第29页 |
·回收率试验 | 第29-30页 |
·奥比沙星固体脂质纳米粒稳定性实验 | 第30页 |
·正交设计优化奥比沙星固体脂质纳米粒处方和制备工艺 | 第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5页 |
·标准曲线方程 | 第30-31页 |
·不同的制备方法对奥比沙星SLN的影响 | 第31页 |
·表面活性剂种类对SLN平均粒径的影响 | 第31-32页 |
·奥比沙星固体脂质纳米粒的质量形态和Zeta电位测定 | 第32-33页 |
·奥比沙星固体脂质纳米粒稳定性实验 | 第33-34页 |
·正交设计优化奥比沙星固体脂质纳米粒处方和制备工艺 | 第34-35页 |
·包封率测定结果 | 第35页 |
3 讨论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奥比沙星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安全性研究 | 第37-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2页 |
·材料 | 第37-38页 |
·奥比沙星SLN | 第37页 |
·试验动物 | 第37页 |
·药物与试剂 | 第37-38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38页 |
·方法 | 第38-42页 |
·刺激性实验 | 第38-39页 |
·溶血性实验 | 第39-40页 |
·急性毒性试验 | 第40页 |
·亚慢性毒性试验 | 第40-42页 |
2 结果 | 第42-47页 |
·刺激性实验 | 第42页 |
·溶血性实验 | 第42-43页 |
·急性毒性试验 | 第43页 |
·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 | 第43-47页 |
·体重与摄食量变化 | 第43页 |
·血液学检查 | 第43-44页 |
·血清生化学检测 | 第44页 |
·脏器系数检查 | 第44-45页 |
·剖检及病理学检查结果 | 第45-47页 |
3 讨论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奥比沙星固体脂质纳米粒的体外抑菌实验 | 第49-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1页 |
·材料 | 第49-50页 |
·主要仪器 | 第49页 |
·试剂与药品 | 第49-50页 |
·菌种 | 第50页 |
·方法 | 第50-51页 |
·药液配制 | 第50页 |
·菌液制备 | 第50页 |
·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第50-51页 |
·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 第51页 |
2 结果 | 第51-52页 |
3 讨论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奥比沙星SLN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 第54-6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6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54-55页 |
·供试动物 | 第54页 |
·试剂 | 第54-55页 |
·仪器设备 | 第55页 |
·方法 | 第55-56页 |
·色谱条件 | 第55页 |
·血浆样品处理 | 第55页 |
·血浆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55-56页 |
·动物给药及血样采集 | 第56页 |
·血药浓度测定 | 第56页 |
·数据处理 | 第56页 |
2 结果 | 第56-59页 |
·色谱图 | 第56-57页 |
·线性相关性 | 第57-58页 |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测定 | 第58-59页 |
3 讨论 | 第59-60页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下一步工作设想 | 第60-62页 |
1 结论 | 第60页 |
2 创新点 | 第60-61页 |
3 下一步工作设想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