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塔结构抗震分析及其性能评估的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地震的危害与对策 | 第10-11页 |
·地震的危害 | 第10页 |
·地震防灾对策 | 第10-11页 |
·双塔结构的定义与应用 | 第11-13页 |
·双塔结构 | 第11-12页 |
·双塔结构的应用 | 第12-13页 |
·双塔结构抗震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双塔结构计算模型与自振特性、动力响应的研究 | 第13-18页 |
·结构抗震试验的研究 | 第18-19页 |
·双塔结构抗震分析及性能评估的研究立题必要性 | 第19-20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 第21-29页 |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 第21-26页 |
·静力分析方法 | 第22页 |
·反应谱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动力分析方法 | 第23-25页 |
·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计算程序的选择 | 第26-28页 |
·常用计算机分析软件 | 第27-28页 |
·本文选用的分析软件 | 第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双塔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 | 第29-53页 |
·《高规》关于大底盘多塔连接体结构设计的规定 | 第29-30页 |
·双塔结构的动力特性与地震响应分析 | 第30-51页 |
·算例概况 | 第30-32页 |
·设置连接体时结构自振特性及动力响应的变化 | 第32-38页 |
·连接体层数变化对结构自振特性及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38-41页 |
·底盘抗侧刚度变化对结构自振特性及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41-44页 |
·塔楼抗侧刚度变化对结构自振特性及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44-48页 |
·单侧塔楼高度变化对结构自振特性及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48-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4章 双塔结构的增量动力弹塑性分析 | 第53-70页 |
·引言 | 第53页 |
·增量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 第53-58页 |
·增量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分析步骤 | 第54-55页 |
·增量动态弹塑性分析方法相关参数的确定 | 第55-57页 |
·计算法则 | 第57页 |
·曲线插值 | 第57页 |
·极限状态 | 第57-58页 |
·曲线统计 | 第58页 |
·结构性能评估 | 第58页 |
·算例 | 第58-66页 |
·结构模型基本信息 | 第58-59页 |
·关于结构分析模型的几个问题 | 第59-62页 |
·单一记录的IDA曲线 | 第62-64页 |
·多条地震记录的IDA曲线 | 第64-66页 |
·基于MPA的近似IDA分析 | 第66-69页 |
·方法简介 | 第66-67页 |
·算例 | 第67-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5章 双塔结构的性能评估 | 第70-80页 |
·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70-73页 |
·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70-71页 |
·地震易损性分析的基本步骤 | 第71-72页 |
·易损性分析中的计算拟合问题 | 第72-73页 |
·算例 | 第73-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