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1 绪论 | 第8-12页 |
|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 ·研究框架和内容 | 第9-11页 |
| ·创新点和意义 | 第11-12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2-33页 |
| ·可雇佣性(就业能力)的概念 | 第12-15页 |
| ·可雇佣性的定义 | 第12-13页 |
| ·可雇佣性概念辨析 | 第13-15页 |
| ·关于可雇佣性技能内涵的研究 | 第15-25页 |
| ·可雇佣性技能内涵的国外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 ·可雇佣性技能内涵的国内文献综述 | 第21-23页 |
| ·可雇佣性技能内涵研究评述 | 第23-25页 |
| ·大学生可雇佣性开发的研究 | 第25-33页 |
| ·大学生可雇佣性开发活动 | 第25-27页 |
| ·大学生可雇佣性开发绩效 | 第27-28页 |
| ·大学生可雇佣性开发活动与就业的关系 | 第28-33页 |
| 3 研究设计 | 第33-42页 |
| ·假设的提出 | 第33-36页 |
| ·变量的界定与衡量 | 第36-38页 |
| ·研究样本的选择 | 第38-41页 |
| ·研究工具和方法 | 第41-42页 |
| 4 研究结果—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技能的内涵 | 第42-56页 |
| ·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技能指标的构建 | 第42-43页 |
| ·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技能初始量表的设计 | 第43-45页 |
| ·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技能量表的预测试 | 第45-47页 |
| ·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技能量表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47-51页 |
| ·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技能量表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51-54页 |
| ·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技能模型 | 第54-56页 |
| 5 研究结果—关于大学生可雇佣性开发活动的假设检验 | 第56-67页 |
| ·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 第56-59页 |
| ·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开发活动描述 | 第56-57页 |
| ·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及现状 | 第57-59页 |
| ·大学生初次就业状况及测量 | 第59页 |
| ·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表分析 | 第59-61页 |
| ·中介作用的检验结果(假设H3C和H3D) | 第61-64页 |
| ·研究结果汇总及讨论 | 第64-67页 |
| ·研究结果汇总 | 第64-65页 |
| ·对于研究结果的讨论 | 第65-67页 |
| 6 结论与建议 | 第67-70页 |
| ·理论贡献 | 第67-68页 |
| ·实践意义 | 第68-69页 |
|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7页 |
| 附录一:大学毕业生就业通用技能调查问卷 | 第77-81页 |
| 后记 | 第81-82页 |